跳到主要內容

【駐地研究員培訓課程記錄】107/06/28 部落共同經營產業案例@貓公部落

【駐地研究員培訓課程記錄】107/06/28   部落共同經營產業案例@貓公部落

分享者:吳建安理事長|豐濱社區發展協會、陳科睿|磯崎部落青年會會長、其他駐地研究員學員
地點:豐濱村-貓公部落、部落聚會所

部落的產業常與其傳統文化或守護生態價值息息相關,亦或是由傳統文化或守護生態價值慢慢轉變而來,例如獵捕飛魚、釀製小米酒、種植稻米、傳統編織及服飾等;部落並非缺乏產業,而是缺乏傳承的契機,以及各種傳統產業的加值創新、異業串連。
邀請豐濱社區發展協會-吳建安理事長為上課的夥伴介紹貓公部落(Fakong)別具特色的各式產業,例如小米酒釀製、苧麻產業(採集、剝離、捻絲、編織等)、服裝編織、玉石等等,希望藉由實地參訪,讓駐地研究員一面藉各式產業的解說進而更了解貓公部落的產業現況與特色,也同時想想自己部落有哪些具有特色的產業未被重視與發掘。
另外,也邀請磯崎部落的陳科睿(小瓏)來分享磯崎部落如何一步步走來,重新發掘部落美好又迷人的傳統文化、傳統慣習,漸漸讓旅客重新認識磯崎部落。


 
貓公部落Fakong
祖先多從外地移民來此,當時發現此地長滿了文殊蘭-Fakong這種植物,便以此命名。

      

   
《認識部落野菜~好像部落的早市》解說:吳建安理事長、金珠
部落長輩知道今早我們來訪,採集了當季的部落野菜,青綠色的野菜擺放在長桌上彷如一早來到貓公部落的早市。解說的金珠,用幽默妙語介紹各種野菜的知識,包含阿美族語發音、習俗料理方式、藥用方式、種植特點等等,建安理事長也說,今早認識到的野菜,都會由部落媽媽們料理後讓大家品嚐。
今天認識到的野菜有:蕗蕎、木鱉子(sukuy,音:速貴)、朱槿(嫩葉)、刺蔥(Tana,音:達耐)、玻璃珠/火蔥(kenaw)、芋莖(料理前稱dali,音:達利;料理後稱為lulu,音:露露)、南瓜、輪胎苦茄、在地的花生、芭蕉、南瓜葉、蒲公英葉(kakawani,音:咖咖彎艾)、韭菜、龍鬚菜、佛手瓜葉...等等。

   
   
《部落老屋》解說導覽:奚卜蘭觀光協會理事長陳立年
原本此地僅四戶人家,其餘的家族約在1640-1645遷入定居,原始的四戶老屋尚存三間半,今天帶你們參觀的是被包覆在鐵皮裡面的、結構完好的部落老屋,主人家張先生為避免老屋結構持續遭天候破壞,因此表面用鐵皮包覆保護。

   
  
 
《部落走讀》解說導覽:奚卜蘭觀光協會理事長陳立年、金珠
自然陽光曬稻榖:烈日下不斷將稻榖翻平,均勻日曬。
自然陽光曬藜梗:紅黎梗自然日曬後可以泡茶,加蜂蜜好喝。
解酒綠牆:朱槿不僅僅作為住家綠籬使用,也是解酒的妙方。
玉石工作室:陳立年理事長平日打磨雕琢玉石的工作室參訪,設置在豐濱市場建物內。

   
 
《汪姊傳統服工作室》解說導覽:汪姊
汪姊的傳統服工作室將男女生的傳統服飾稍作改良,並也依性別、年齡階層等有所分類,例如一般日男性穿著的背心、耆老穿著的背心、公主帽(未婚女性)、皇后帽(已婚婦女)等。

   
 
  
《苧麻產業》解說導覽:吳代表
苧麻製作過程可從採集(苧麻葉生長至可做編織使用約需四個月,因此約每季採收一次)說起,採集後的苧麻經過沿莖拔除葉片、抽絲、曬乾、撚線、紡紗(為使苧麻絲在煮絲的過程中不打結)、煮絲(煮後苧麻絲變軟變白)、整經、織布等步驟,可將苧麻絲製作成各式各樣的織品如服飾、包袋等。而過程當中看見長輩們使用的紡紗器具、地上型整經器、織布器具等等,都還仍是沿用傳統工具,是貓公部落苧麻產業的一大特色。

   
  
 
《輪傘草編》試做:保羅、小瓏
將曬乾的輪傘草莖兩根兩根一組,以塑膠繩間隔紮綁,逐漸編成一張蓆或是隔熱用的背心,少見的傳統編織器具讓試做的夥伴能在過程中也保有一種傳統氛圍。

      
《釀製小米酒》
糯米煮熟後,加入酒麴拌勻,再將它放入可以密封的玻璃罐,待發酵。釀製過程中的禁忌若無遵守,釀製出來小米酒會有酸味。貓公部落的傳統酒麴已失傳,近年正致力研發,目前酒麴是向其他地方購買。

      
 
《傳統茅草屋》
傳統茅草屋設置在八里灣溪畔,入口即正對著阿美族的聖山-奇拉雅山(Cilangasan )。因為乏人使用與管理,目前是荒置的狀態,建安理事長希望藉著將傳統茅草屋重新整修的過程,讓部落的人能藉由分工而更團結,也讓荒置的茅草屋能作為凝聚族人生活或產業的公共空間。

************************************************************************************

   
 
 
《駐地研究員課程回顧》
讓舊夥伴回顧及複習已經上過的課程,讓新夥伴初瞭解駐地研究員課程的精華。課程的影片及重點記錄均有放置在網路平台,新夥伴則可點選有興趣的課程內容觀看。

106/09/28_123
願景行動地圖 (李柏賢老師)
106/09/29_
東海岸山海聚落景觀守護行動提案 (李柏賢老師)
106/10/19_
永續旅遊準則 (陳盈潔老師)
106/10/20_
部落旅遊經營與部落藍圖的建構 (鄧浩老師)
106/11/02~03_
路徑博物館與聰明守護環境景觀 (歐祥權老師)
106/11/06_
環境智慧與環境觀察工作坊 (羅永清老師)
106/11/16_
吉拉米代部落觀摩小旅行
106/12/14_
成果分享交流會
107/04/12_
圖資平台運用工作坊 (方思文老師、郭倩如老師)
107/04/18_
部落藍圖之操作實務 (劉建億老師)
107/04/19_
如何辦理工作坊 (劉建億老師)
107/05/16_
田野調查資料之運用 (黃懷軒老師)
107/05/18_
認識東海岸山海環境與景觀管理的法制 (郭倩如老師)
107/06/07_
部落組織(會議)凝聚工作坊 (蔡政良老師)
107/06/13~15_
部落地圖與藍圖製作工作坊 (團體實作課程)
107/06/28_
部落共同經營產業案例 (吳建安理事長、在磯崎工作室陳科睿)

《磯崎部落的經驗分享》分享者:陳科睿
我回部落後一開始是將獨木舟、衝浪、浮潛、瀑布溯溪等小時候在水域玩的活動包裝成水域運動為主的運動冒險遊程,那時候長輩只是覺得很不錯的開始,但僅僅是覺得帶遊客來做水域的運動,並無意識到可以與部落的人有互動。後來因為各種水域運動遊程的客源流失(在市區就被大型業者搶先),才回頭思索回部落真正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在重新思索真正想在部落從事的事情後,便開始一件重要且長久的工作:持續有系統地「記錄」部落傳統知識;例如跟著部落長輩上山採集野菜、打獵等等生活智慧。後續並將部落野菜的採集、料理、飲食包裝設計成一套具有知識深度的遊程。
從北到南甚至到了國外,「射弓箭」活動在非常多的原住民部落都安排在體驗遊程裡,已變相削價競爭,並無讓遊客體驗到原住民的生活價值精神,因此,更加讓我決定要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部落體驗遊程:部落野菜採集-從野地到餐桌。
部落遊程的操作模式有很重要的一點,不能將部落爸爸與媽媽視為工作人員或被支配者,他們才是推動部落觀光遊程的重要工作伙伴。
創造經濟價值:旅遊行程、部落餐飲、文創商品、故事廊道導覽。
有玩的也有吃的,因此接下來試著將「文創商品」放進來,並與野菜的主題相融合,例如明信片(手繪野菜)、桌巾(野菜圖騰)、木雕盤(野菜葉脈)等等。
網路資源也是這個時代非常重要的行銷、記錄工具,建議加以善用。
以「Midateng_野地的祝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n_EMDqiTs)」記錄拍攝磯崎野菜的採集與料理,並以此為主軸、線索,向原民會申請文化遊程體驗計畫、向文化局申請經費補助拍攝,並以youtube影片方式行銷。所有系列的步驟均環環相扣,因此,最後才會在想要推出文創商品,讓整個計畫更完整。
不老部落參訪分享:
1)部落體驗活動與10年前無太大差異:介紹部落的菜、釀小米酒、射弓箭、織布。
2)獵人觀察動物的要點及動作融入射弓箭的教學過程。
2)部落產業常常面臨削價競爭狀況,一家烤飛魚變成全村烤飛魚,一家賣洋蔥變成全村賣洋蔥等等。
3)與當地社區的連結性較弱,稍稍可惜。
4)原根職校(與羅東高中合作)是養成部落人力的重要平台;例如化學課程,傳授釀酒等之學理、物理課程:雕刻等、餐飲課程:部落料理....畢業後有證書。

《貓公部落的分享》分享者:吳建安理事長
自然資源豐富,尤其貓公部落是位處在阿美族聖山-奇拉雅山山腳下的部落,部落也有許多無形的文化資產。
貓公也正面臨人口老化、青年人口外移的嚴重問題,所以上午的行程,大家看到示範及解說的幾乎都是部落的長者。

【部落參訪行程工作坊及給貓公部落的各種建議】

   
《水璉部落》分享者:芭奈.法老(陳繪惠)
水璉部落裡的特色如18號橋、跳浪隧道、老屋、水璉國小、水璉國中、加油站金三角、廢棄軍營、獵人驛站等,剛回部落時的第一件事也是盤點及記錄。
找到對的人、關鍵的人,也是另一件重要的事,從當年至今是部落耆老帶著我們一步步走過來。
回顧過去,找回熱情:吉籟獵人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獵人們一點一滴建立起來。
當年的目標是在獵人體驗活動稍微成熟之後,開始計畫中期目標,即「將驛站打造成進入東海岸的第一個休憩站」。
貓公部落深藏好多老人家的智慧,若透過東管處的協助將它們串成一個完整的行程會非常棒,將來都是我們年輕人來請益的活教材。

   
《都蘭部落》分享者:布告.阿里
前年首度與公部們合作的導覽行程即是「都蘭慢漫走」,包含了很多部落的故事路徑:32鄰咖啡、月光小棧、部落工坊、都蘭教堂、都蘭山等。
「都蘭慢漫走」、「阿米斯音樂節」、「都蘭階級制度」等都是很好認識都蘭部落各種層面的故事。
知道自己不喜歡的項目是什麼,寧願花時間講給人數少但有興趣認識都蘭部落的遊客,因此我會挑選客人,團客盡量不接待。
未來想推行文化獨木舟,提供遊客從海上看部落的體驗。
建安理事長召集部落眾多老人家來服務、示範產業,很令人感動。
苧麻的處理過程仍保有傳統性,不像都蘭部落已利用現代器具改變其中幾個步驟,例如整經機(都蘭已改用簡易的輪狀)、織布機(貓公仍保有弓織,都蘭僅剩兩位老人家會使用弓織,大部分都改用坐織)。

   
《比西里岸部落》分享者:夏金蘭
三仙台、熱氣球、定置魚網、日出曙光、富家溪漁產、畜牧產業、等均是比溪里岸特有的資產,可以讓遊客有不同的部落體驗。
走訪貓公部落讓我有很多體會,比西里岸可以向貓公部落學習,串連起部落每個特色資源及產業。

   
《新社部落》分享者:朱秋菊
葛瑪蘭的香蕉絲編織產業、食用與採集海邊的食物、食用植物的心(籐心、檳榔心、香蕉心、蘆葦心)、新社梯田等,活動行程應再適度規劃與包裝,會更吸引人。

   
《美山部落》分享者:朱秋珠
我是葛瑪蘭部落嫁到美山部落的媳婦,美山部落的特色:花海、橘子園(橘子皮加工利用,如清潔劑)、種植芭蕉、國小的棒球場等等,來貓公部落向大家請益,希望美山部落可以慢慢落實這麼有特色的觀光行程。

   
《磯崎部落》分享者:陳科睿
曾受生活美學協會之託,帶團導覽貓公部落,聆聽導覽的學員是以色列人,因此我事先利用一個月的時間進行踩點、調查資料,包括苧麻編織的過程、聖山的故事、老屋的故事(今天早上才親眼目睹貓公的老屋)等等。
當時建議可以有幾位部落裡的人一起學習做導覽解說,可惜沒有成功。
帶客導覽的過程當中(以苧麻編織產業的例子來說),讓遊客看見產業製作的過程與文化價值,有機會增加遊客購買的行為,並增加該產業成品的價值或價格。
觀光遊程要與周邊部落的特色有所區別,才能做出差異化,我看見貓公部落特有的類型是產業鏈串連的部份,有機會規劃成兩天一夜的遊程。

   
《東管處》分享者:周欣宜
駐地研究員的角色初衷就是要找到與公部門彼此合作的模式。
很感謝金蘭姊介紹很多想用心付出在部落的夥伴來駐地研究員課程上課。
部落藍圖是一件很重要的、部落與公部門之間溝通的媒介。什麼是我們要的?什麼是我們不要的?釐清這些事情,而不要被為數眾多的計畫拉的團團轉。
東海岸的自然環境周邊蓋太多建築物、設施物,漸漸破壞自然天際線,而月光海音樂會就是一場可以讓大家看見如何用非常少的人工設施、場地佈置,看見以太平洋、以月亮為背景,就可以成就一場非常具有東海岸特色的音樂會。

留言

熱門文章

【說自己的故事:我們是在海邊的布農族人-高山部落】

「一座山的接待」是高山森林基地對外推廣海岸布農文化的核心。 高山森林基地所處的高山部落作為一個原生熟知山林的部落,日據時期因受迫於日本政府削弱原住民反抗勢力而必須從南投一舉遷至面向太平洋的花蓮磯崎村,第一次看見海的他們,也成為全台唯一擁有海岸布農文化的原住民部落。 於是,高山森林基地將布農族擅長與山林互動的生存之道融入部落觀光遊程,系統化地整理過去遷徙歷程,藉由轉譯再現傳統文化,打造出以「文化為主體的部落觀光」,將布農族的生活型態、狩獵文化、祭儀信仰及與山海共存的技能在遊程體驗中展現,在扶植青年導覽員中傳承。 綜觀高山森林基地整體規劃可見以「樸門農法」進行設計,將基地分為「冒險體驗」、「森林生態」、「心靈成長」、「共識營團隊建立」四區,保留梯田及祖先開墾遺跡的傳統領域,展示著尊重土地與歷史脈絡的決心,創造屬於海岸布農族的部落文化體驗場域。 今年首次參與示範點改造計畫,以「高山部落文史解說站」作為提案的第一步,擇定基地內的舊部落遺址,一處在大樹下的開放空間,運用戰略地圖為概念構思的文化牆面,先從硬體的主體結構建立起,使用大量的原木做為樑柱及油毛氈作為防水屋頂,採用藤皮的接榫工法固定杉木柱,與應用在地石材堆砌的低矮圍牆建造而成,未來不管是部落接待團體客群或是部落會議場地將不用煩惱需要遮風避雨的場地。 在高山森林基地的發展願景中,最重要的目標是打造扶持返鄉青年安穩在鄉生活工作的部落經濟主體。為落實「從部落長出來」的產業,由高山部落所處的磯崎村提出以「故事經濟」作為整體願景藍圖的方向,輔以田野調查建立厚實的在地知識,並朝向建立合作社與完整的分潤機制,打造微型經濟產業。 而身為磯崎村的一份子,同時擔任磯崎村部落主席的基地負責人小馬,曾服務於軍事單位,善用軍事策略分析的背景與研究整合的能力,提出部落產業以「團隊戰」的方式打好基礎再慢慢向外拓展,以高山森林基地為圓心,慢慢的向外畫圓,畫出大尺度分區規劃地方資源藍圖。 近期也積極與在地既有產業串聯推出「快樂磯崎 - 小村行走」與「行走磯崎村 - 山海之間小村探」等磯崎村為品牌發展的體驗行程。未來更預計以山海劇場發展為核心,與地方團隊合作,從空間到產業,打造無圍牆部落體驗。 高山森林基地從海岸布農族的身分深入土地連結與山林生活的智慧,結合自身經營管理的經驗,汲取出理性與浪漫共存的經營機制,以公司型態往產...

培訓課程:【畫出共同的永續未來 - 永續元素與地方藍圖】

   |臺東場| 📆 時間 :  111 / 10 / 04 (二) 09:30~17:00 🏚️ 地點   :   都歷遊客中心藝文教室 |花蓮場| 📆 時間 :  111 / 10 / 05 (三) 09:30~17:00 🏚️ 地點   :   貓公部落聚會所 👨🏻‍💼  講 師  :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 / 歐祥權 🎬課程影片:(臺東場) https://youtu.be/EhJNkV80GDM                        (花蓮場) https://youtu.be/E3VXz0EJisw 💬課程講義: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JS1ulL4P9UBjmgYksy1hR5lP2UFzeacM?usp=share_link 一、 誰的地方藍圖? 重點不在畫出一張好看的圖,而是 共同討論 出 地方觀光的永續 。 1. 能共同討論藍圖的夥伴:(1)能一起討論部落旅遊所涉及的議題、(2)與地方及部落關鍵人物或團隊密切連結、(3)經營公共事務的想像與毅力、( 4 )具有回饋地方及部落的熱忱、( 5 )開始規劃參與的方式及行動機制。 2. 地方觀光的永續:包含「地方永續觀光資源及議題」、「部落經營需求」。 ( 1 )地方永續觀光資源及議題為:環境資源盤點、物質 / 非物質文化遺產盤點、環境知識盤點、部落祭儀及場域調查、海洋及山林資源盤點、重要生產空間調查、重要自然地形、公共設施盤點。 ( 2 )部落經營需求有:資源的共管機制、地產地消永續營運模式、必要之遊客動線迴避、地方或部落的旅遊接待能量。 地方觀光永續藍圖如何與國際接軌? 永續旅遊不是某種遊程,而是一種目標、一種態度,讓旅遊在部落及社區能夠永續的發展,是一種責任旅遊,包括善待當地人、深入當地的生活文化,另外,也在得到正面旅遊經驗的同時讓當地也能夠獲利,是一種雙贏的責任旅遊。 故而,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 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

培訓課程:【野菜園裡的社會生活:阿美族的民俗植物與生態智慧】

📆 時間 : 112/08/03(四)14:00~17:00 🏚️ 地點 :  都蘭活動中心 👨🏻‍💼 講師 :   羅素玫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胡哲明 │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A. 室內課程分享 野菜作為阿美族的傳統生態知識 a. 必須是個合作的研究,需要在地世代繼承的傳統生態知識。 b. 以部落單位流傳野菜系統為傳統生態知識的特點,不同部落環境不同,食用野菜的種類不同。 c. 阿美族具性別知識分工,女性對於野菜知識掌握度較高 d. 野菜具有流動性,種子跟著人去旅行 e. 青少女訓練營,目的在於傳承知識,有野菜、農事、山海採集等課程。 f. 飲食影響菜園留下什麼菜,菜園的特性隨著人的飲食文化在改變的 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的處境 a. 外界理解的困境:菜園與野菜地景之上的知識實踐,重新解讀出原住民環境知識的內容、只使用西方科學分類來翻譯的探討方式,存在許多挑戰。 b. 內在理解與繼承的困難:原住民生態知識作為一種實踐與口傳的知識,也因為以世代經驗的方式傳承,在當今部落社會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下面臨挑戰。 c. 研究上的挑戰:野菜知識隨著世代傳遞直至今日仍生生不息,日新月異使的研究更加困難。 野菜飲食中蘊含著與女性勞動,具有一種日常性、邊緣性、韌性 a. 野菜作為日常交換物,但交換的雙方並未用貨幣來計算,交換的網絡代表了彼此社會關係的維繫。 b. 野菜所具備的飲食特性與易於交換的特質滿足了阿美族人的需求,此一特質亦能再創造出人與人之間分享的社會連結與情感的相互支持。 人與植物共伴的社會生命史 a. 傳統植物的命名多是以實用性與功能為考量,有食用功能的野菜才有名稱,而不食用的都稱為雜草。 b. 阿美族人為整理土地與園藝耕作所做的準備工作,與刻意清理掉不需要使用的雜草,產生菜園裡的物種多樣性,被視為一種阿美人與植物的特殊共生關係。 仿擬、混融與共生:從菜園到餐桌的味覺地景與韌性 a. 每戶人家的菜園具有物種組成的獨特性,菜園植物的種類選擇具有個人或家戶使用飲食地景的意義。 b. 微型市場 —— 原住民地區地方化的飲食與品系交換的系統中,具有地方性喜好和內部形成的個別消費體系,像阿美族文化中普遍且獨特的飲食喜好—苦味。 交換、日常性與社會性的實踐 a. 儀式性獸肉的送禮或小米的祭儀與知識,皆隨著社會文化慣習的變遷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