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地研究員培訓課程記錄】107/05/16 田野調查資料之運用
講師:黃懷軒 總監|有心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地點:東管處遊客中心藝文教室
如同展示場館設計的精神「如何將搜集到的資料,轉化成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路線安排」,將田調資料運用在部落環境設計及部落藍圖當中也是一段很有趣又富詩意的「轉化」思考旅程。






【何謂成功的展示設計】從「參觀者的角度」反推,以瞭解展示應該從何進行。也將遊客視為顧客,用溝通來取代教育;一場成功的展示設計有以下幾項特點:
【展示故事線的構成要件】
《案例一》英國:河與划船博物館-柳林中的風特展 (River and Rowing Museum, Oxford, UK:The wind in the willows特展)
《案例二》 紐約‧下東城博物館(The Tenement Museum)
> 上課資料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yIJ-EWN9Mme1wDhrwkaWjxoSTsuvntyW?usp=sharing
田野調查包含資料的蒐集與紀錄,是研究工作取得第一手資料的最初步驟。然而蒐集及記錄完成的資料若沒有妥善的運用在生活環境中,資料本身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只會是束之高閣的報告書。
東海岸有不少部落夥伴已有田野調查的基礎資料,因此,本課程希望藉由「如何將田調資料轉化為故事線」為開端,進入到田調資料的多元運用,讓部落夥伴透過課程的案例,瞭解如何將所蒐集的各類田野調查資料如部落故事、語言採集、動植物資訊等,運用在大環境的設計當中。
【一個展覽四個人(參與人員的分工)】
一場展示(展覽)最基本需要由四種專長的人共同工作:研究人員、設計人員、編輯人員、協調人員。
一場展示(展覽)最基本需要由四種專長的人共同工作:研究人員、設計人員、編輯人員、協調人員。
【展覽的特質】
1. 呈現事物。
2. 做為一種溝通的媒介。
3. 創造一種經驗。
【何謂成功的展示設計】從「參觀者的角度」反推,以瞭解展示應該從何進行。也將遊客視為顧客,用溝通來取代教育;一場成功的展示設計有以下幾項特點:
1. 簡單容易理解。
2. 製造意外驚奇。
3. 內容應具體舉例,不受限於專業知識。
4. 用細節感動參觀者。
5. 提出可信的數據。
6. 模擬事實,用故事呈現。
【展示故事線的構成要件】
訊息(Information)、想法(Ideas)、情感(Feeling)、價值(Value)
《案例一》英國:河與划船博物館-柳林中的風特展 (River and Rowing Museum, Oxford, UK:The wind in the willows特展)
●童書插畫家作者:E.H. Shepard●本特展是將「柳林中的風」童書插畫場景具象化-浮雕、模型,讓書中四個主角:獾、堰鼠、河狸、癩蛤蟆真實呈現在特展展示當中。並將故事線妥適安排,例如外出找朋友、出車禍、上法院、豪宅場景等等。●本特展無特殊轉化手法,主要就是把童書呈現成展示故事線,但仍須取捨故事重點、掌握過程的強弱、起承轉合。
《案例二》
美國:DC浩劫博物館-丹尼爾的故事 (The Holocaust Museum, DC., USA:The Daniel's Stroy)
美國:DC浩劫博物館-丹尼爾的故事 (The Holocaust Museum, DC., USA:The Daniel's Stroy)
●以孩童的角度、「與日記對話」的展示方式,以繪本為載體、童趣的方式、溫柔的筆觸,來敘述納粹迫害猶太人歷史過程及猶太人大屠殺的悲慘故事。●展示場景如丹尼爾的雜亂的書桌、半掩半開的衣櫃、整齊的廚房、戰爭前悠閒的街道、生活場景的老照片等日常場景,佈置場景的細節如該時代的衣服、室內擺飾、窗外的街道景致、常民的廚房風格等等均極致考究,讓參觀者進入二戰時代的氛圍。●以丹尼爾與日記對話的第一人稱敘事手法做為主軸,引領參觀者閱讀整個故事,敘事的口語例如:「親愛的日記,今天跟媽媽在廚房做了烤餅乾......」、「親愛的日記,爸爸說沒上班的假日要帶我們去......」。●展示過程一路從平靜的氛圍敘述到丹尼爾被送去集中營,最後場景僅剩一本丹尼爾親愛的日記與爸爸送給丹尼爾的徽章。●這個展示沒有出現任何一張戰爭殘酷的照片、不知道到底誰是丹尼爾、也沒有一般的說明展示牌等等,而是用場景讓我們感受這件歷史事件對當時的中產階級生活的改變。對比:南京大屠殺博物館寫實風格的展示。
《案例三》
荷蘭:阿姆斯特丹-抵抗博物館(Verzetsmuseum, The Dutch Resistance Museum, Amsterdam, Netherlands)
荷蘭:阿姆斯特丹-抵抗博物館(Verzetsmuseum, The Dutch Resistance Museum, Amsterdam, Netherlands)
●背景:荷蘭是第二個被納粹佔領的國家,這個博物館展示佔領期間,抬面下悄悄從事抵抗納粹的組織及運動。●以二戰時期生活背景迥異的四個小朋友的成長背景為故事主軸,用生活小細節呈現當時的生活樣貌。●四位小朋友的背景分別是: 1. Eva:猶太人家庭(大衛之星),故事的終點僅寫著「到此為止」,代表猶太人悲慘的命運。2. Nelly:具亞立安血統的荷蘭家庭。3. Jan:荷蘭抵抗運動組織的家庭(展示場設置摩斯密碼的電報發送機,讓參觀者試著與展示主題互動)。4. Henk:拒絕協助納粹運動的、長期資助猶太人的家庭。●此常設展的價值觀:不帶任何時代仇恨的結尾。
【願景 / 一體 / 執行】
《案例一》 英國伊甸計畫(Eden Project)
●四個理念及願景支撐此計畫熱帶雨林植物園區的經營: 1. 創造「觀光亮點」。2. 以「社會企業」為營運主軸。3. 以「教育團體」自居。4. 以「夥伴關係」定位與周邊環境及公部門的關係。●解說主題以熱帶植物為主,但仍有非常多趣味的解說巧思,例如介紹隨海運而來的熱帶植物會順便帶來哪些偷渡客,如蟲子、蛇等等,也要適當地保護它們。
《案例一》 英國伊甸計畫(Eden Project)
●四個理念及願景支撐此計畫熱帶雨林植物園區的經營: 1. 創造「觀光亮點」。2. 以「社會企業」為營運主軸。3. 以「教育團體」自居。4. 以「夥伴關係」定位與周邊環境及公部門的關係。●解說主題以熱帶植物為主,但仍有非常多趣味的解說巧思,例如介紹隨海運而來的熱帶植物會順便帶來哪些偷渡客,如蟲子、蛇等等,也要適當地保護它們。
《案例二》 紐約‧下東城博物館(The Tenement Museum)
●是以街區作為博物館的場域,而不是一座位於單一建築物內的博物館。發起人是兩位曾居住在下東城的移民,下東城鄰近碼頭,是早期移民美國的第一站。●將分散於紐約下東城七座早年移民曾住居過的公寓,整修改造成移民博物館,全程採預約導覽,述說各段各區移民的歷史,例如某時期的移民歷史、某族群的移民歷史等等。●美國博物館協會也挹注資金支持下東城博物館。
【討論與問答】
《討論一》昌忠義總幹事:請問這個案子主要的執行目的是什麼?
●欣宜+倩如:
這個案子有兩個主要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培訓駐地研究員,包含部落夥伴、東管處部落窗口及同仁,訓練大家在面對公共事務的問題或困難,如何有效率地思考並搜尋適合的資料,希望藉由這個課程讓大家累積一些基礎的觀念。另外,讓各部落夥伴相互認識後,才能相互支援及協助,並且回頭看看自己的部落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如何切合部落需求並找到合適的公部門計畫來輔助。
也希望每位部落駐地研究員在課程結束後,能將學得的觀念知識帶回部落去,與有志處理公共事務的夥伴們分享、討論、凝聚共識,讓知識的傳遞不僅是點對點,而是能擴散成一個面。我們(東管處及輔導團隊)的角色並不是要拉著部落夥伴去做什麼事,而是大家牽著手一起走,才是主要的目的。
第二個目的是與各位夥伴一起描繪各部落的「部落藍圖」,深度地去思考部落在未來要的是什麼?部落經營可能面臨的問題是什麼?如何利用討論部落藍圖的過程尋找適合的公部門計畫及資源?
《討論二》昌忠義總幹事:回部落接任總幹事後,就有一個想法,想要蒐集部落的故事及老照片,結合部落廢棄空、裝置藝術,讓更多人瞭解隆昌部落的故事與文化。
●欣宜:就如同剛剛懷軒老師所說,如何蒐集故事?然後有效地呈現,讓參訪者了解故事所要述說的重點,擴大感動。
●懷軒老師:所以在著手動作之前,前期的企劃非常重要,除了凝聚部落族人的共識以外,需要再思考最終想要呈現的價值是什麼?想要以什麼樣的角度呈現?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文化差異,不在於呈現哪些形而上的入口意象或裝置讓遊客看見,而在於如何呈現部落的文化層面。所以,如果能撇開具象的思維,而真正去思考文化或生活層面上的特色在哪裡,將抽象的事物(例如傳統文化、部落生活、年齡階級等等)與訪者的心靈連結、讓訪者切身感受,才能讓訪者感受到真正的不一樣。
●昌忠義總幹事:部落自古鮮少以文字做記錄,而多以聲音、歌謠傳承,還有像自孩童時期會互相用身體上的特徵取名(腿粗的夥伴被戲稱為青蛙)。
●懷軒老師: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部落文化特色,比如說可以用部落孩童的視角,結合部落裡的閒置空間、裝置藝術等等,設計一條非常具有童趣的部落導覽路徑,呈現部落的文化、生活等等,或者設計一個有趣的互動模式,讓訪者知道自己身體上的特徵可能在部落裡會有什麼樣的稱呼,目的在透過輕鬆有趣的過程,傳達部落既有的文化與價值。
●欣宜:另外要提醒一件事情,各部落現在都想要「做些事情」,不過「觀光」不是唯一一條路,而如果事先沒有界定清楚來訪者的角色及定位,貿然在部落展開某種動作、行動,會失去部落原有的樣貌。也因此,部落內部的共識是很重要的,常常不是因為你是一個人(挺身出來做公共事務),而是你有沒有去找人?有沒有找到對的人?以及找到的人願不願意與你共同關心公共事務?要往哪個方向去?
●倩如:還有,建議現階段能找到多少志同道合的人(關心或從事公共事務),就先以多少的人力先進行,一個人就做一個人可以負擔的範圍,三個人就思考三個人的力量可以做多少事,因為公共事務的項目非常多面向,所以要先考量部落可以動員的人力,再來思考可以做多少的事。
希望今天的課程與討論能給上課的夥伴一些啟發與收獲。> 上課資料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yIJ-EWN9Mme1wDhrwkaWjxoSTsuvntyW?usp=sharing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