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點 : 都蘭活動中心
👨🏻💼 講師 : 羅素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胡哲明│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A.室內課程分享
- 野菜作為阿美族的傳統生態知識
a.必須是個合作的研究,需要在地世代繼承的傳統生態知識。
b.以部落單位流傳野菜系統為傳統生態知識的特點,不同部落環境不同,食用野菜的種類不同。
c.阿美族具性別知識分工,女性對於野菜知識掌握度較高
d.野菜具有流動性,種子跟著人去旅行
e.青少女訓練營,目的在於傳承知識,有野菜、農事、山海採集等課程。
f.飲食影響菜園留下什麼菜,菜園的特性隨著人的飲食文化在改變的
- 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的處境
a.外界理解的困境:菜園與野菜地景之上的知識實踐,重新解讀出原住民環境知識的內容、只使用西方科學分類來翻譯的探討方式,存在許多挑戰。
b.內在理解與繼承的困難:原住民生態知識作為一種實踐與口傳的知識,也因為以世代經驗的方式傳承,在當今部落社會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下面臨挑戰。
c.研究上的挑戰:野菜知識隨著世代傳遞直至今日仍生生不息,日新月異使的研究更加困難。
- 野菜飲食中蘊含著與女性勞動,具有一種日常性、邊緣性、韌性
a.野菜作為日常交換物,但交換的雙方並未用貨幣來計算,交換的網絡代表了彼此社會關係的維繫。
b.野菜所具備的飲食特性與易於交換的特質滿足了阿美族人的需求,此一特質亦能再創造出人與人之間分享的社會連結與情感的相互支持。
- 人與植物共伴的社會生命史
a.傳統植物的命名多是以實用性與功能為考量,有食用功能的野菜才有名稱,而不食用的都稱為雜草。
b.阿美族人為整理土地與園藝耕作所做的準備工作,與刻意清理掉不需要使用的雜草,產生菜園裡的物種多樣性,被視為一種阿美人與植物的特殊共生關係。
- 仿擬、混融與共生:從菜園到餐桌的味覺地景與韌性
a.每戶人家的菜園具有物種組成的獨特性,菜園植物的種類選擇具有個人或家戶使用飲食地景的意義。
b.微型市場——原住民地區地方化的飲食與品系交換的系統中,具有地方性喜好和內部形成的個別消費體系,像阿美族文化中普遍且獨特的飲食喜好—苦味。
- 交換、日常性與社會性的實踐
a.儀式性獸肉的送禮或小米的祭儀與知識,皆隨著社會文化慣習的變遷而消失,野菜的日常性實踐與知識卻能依舊具韌性地隨著世代傳遞直至今日仍生生不息。
- 分類與菜園植物紀錄
a.相較於須要高維護的經濟作物稻米,阿美族菜園讓野菜與種植的蔬菜共生,具有低度勞力維護經營的特性。
b.與大量種植的經濟作物最大的區別是,是否有辦法不依靠人而能夠完成自身的生活史。
c.野菜園的特性,形狀不規則、遵循著地形來種植。
d.主要食用的類型
(a)五穀、豆類
(b)果、核果、瓜:基本上不是台灣原生
(c)香料:蔥、薑、蒜、辣椒
(d)根莖
(e)葉菜:幾乎不會去市場上購買,少數:黃藤心
e.野生可食用植物的管理模式
(a)排除式為主的經營模式,讓野菜自己長出來,再將雜草除掉
(b)利用種類區別——需撒種/種苗/引苗、不須人工特別撒種
(c)物種組成動態——快速方便管理
- 結論
a.野菜園經營的哲學,不會斬草除根,以便後續生長。
b.植物告訴我們人、環境、社會之間的關係,不僅是單一的面向。
c.阿美族的野菜知識是與時俱進的傳統知識,野菜知識中所反映的臺灣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的動態性與實踐地方知識的樣貌,蘊含人與環境的觀察互動及喜好結合在野菜園地景中。
B.戶外課程(認識野菜與其用途)
- 部落阿姨的菜園-1:
a.夏天菜園可用的菜種類較少,九月到冬季才是葉菜類種類較多的時間,其中二月至三月之間野菜種類最豐富。
b.目前菜園裡種植的作物:小苦瓜、漢人的茄子、橢圓形的茄子、樹豆(都蘭國研發樹豆咖啡)、輪胎苦瓜、秋葵、sama’ (野生萵苣)(生吃降血壓)、八月豆、翼豆、十幾種辣椒、皇宮菜、蔥、白甘蔗、兩種地瓜葉(不採葉子,因為會影響地瓜生長)、紫被草、莧菜、破布子、穿心蓮、芋頭、月桃(採葉子,可以拿來包粽子及編織或是製成茶葉,種子可做仁丹)等。
- 部落阿姨家的菜園-2:
a.9、10月種芥菜(拿來醃漬、醃酒),8月事竹筍(川燙醃漬做筍乾,做酸辣湯的需要長高一點)
b.目前菜園/田裡種植的作物:釋迦、檸檬、sama’ (野生萵苣)、阿美族的莧菜有三種(白色的莧菜、野莧及紅色的赤莧菜)、辣椒、長豆、生薑、蘆筍、水芹菜、水生空心菜、紫背菜、昭和草、飛機草等。
c.sama’可煮湯,不舒服的時候可生吃、偏頭痛時就會採田裡的穿心蓮來食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