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培訓課程:【野菜園裡的社會生活:阿美族的民俗植物與生態智慧】

📆 時間 : 112/08/03(四)14:00~17:00

🏚️ 地點 : 都蘭活動中心

👨🏻‍💼 講師 : 羅素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胡哲明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A.室內課程分享

  • 野菜作為阿美族的傳統生態知識

a.必須是個合作的研究,需要在地世代繼承的傳統生態知識。

b.以部落單位流傳野菜系統為傳統生態知識的特點,不同部落環境不同,食用野菜的種類不同。

c.阿美族具性別知識分工,女性對於野菜知識掌握度較高

d.野菜具有流動性,種子跟著人去旅行

e.青少女訓練營,目的在於傳承知識,有野菜、農事、山海採集等課程。

f.飲食影響菜園留下什麼菜,菜園的特性隨著人的飲食文化在改變的


  • 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的處境

a.外界理解的困境:菜園與野菜地景之上的知識實踐,重新解讀出原住民環境知識的內容、只使用西方科學分類來翻譯的探討方式,存在許多挑戰。

b.內在理解與繼承的困難:原住民生態知識作為一種實踐與口傳的知識,也因為以世代經驗的方式傳承,在當今部落社會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下面臨挑戰。

c.研究上的挑戰:野菜知識隨著世代傳遞直至今日仍生生不息,日新月異使的研究更加困難。


  • 野菜飲食中蘊含著與女性勞動,具有一種日常性、邊緣性、韌性

a.野菜作為日常交換物,但交換的雙方並未用貨幣來計算,交換的網絡代表了彼此社會關係的維繫。

b.野菜所具備的飲食特性與易於交換的特質滿足了阿美族人的需求,此一特質亦能再創造出人與人之間分享的社會連結與情感的相互支持。


  • 人與植物共伴的社會生命史

a.傳統植物的命名多是以實用性與功能為考量,有食用功能的野菜才有名稱,而不食用的都稱為雜草。

b.阿美族人為整理土地與園藝耕作所做的準備工作,與刻意清理掉不需要使用的雜草,產生菜園裡的物種多樣性,被視為一種阿美人與植物的特殊共生關係。


  • 仿擬、混融與共生:從菜園到餐桌的味覺地景與韌性

a.每戶人家的菜園具有物種組成的獨特性,菜園植物的種類選擇具有個人或家戶使用飲食地景的意義。

b.微型市場——原住民地區地方化的飲食與品系交換的系統中,具有地方性喜好和內部形成的個別消費體系,像阿美族文化中普遍且獨特的飲食喜好—苦味。


  • 交換、日常性與社會性的實踐

a.儀式性獸肉的送禮或小米的祭儀與知識,皆隨著社會文化慣習的變遷而消失,野菜的日常性實踐與知識卻能依舊具韌性地隨著世代傳遞直至今日仍生生不息。


  • 分類與菜園植物紀錄

a.相較於須要高維護的經濟作物稻米,阿美族菜園讓野菜與種植的蔬菜共生,具有低度勞力維護經營的特性。

b.與大量種植的經濟作物最大的區別是,是否有辦法不依靠人而能夠完成自身的生活史。

c.野菜園的特性,形狀不規則、遵循著地形來種植。

d.主要食用的類型

a)五穀、豆類

b)果、核果、瓜:基本上不是台灣原生

c)香料:蔥、薑、蒜、辣椒

d)根莖

e)葉菜:幾乎不會去市場上購買,少數:黃藤心

e.野生可食用植物的管理模式

a)排除式為主的經營模式,讓野菜自己長出來,再將雜草除掉

b)利用種類區別——需撒種/種苗/引苗、不須人工特別撒種

c)物種組成動態——快速方便管理


  • 結論

a.野菜園經營的哲學,不會斬草除根,以便後續生長。

b.植物告訴我們人、環境、社會之間的關係,不僅是單一的面向。

c.阿美族的野菜知識是與時俱進的傳統知識,野菜知識中所反映的臺灣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的動態性與實踐地方知識的樣貌,蘊含人與環境的觀察互動及喜好結合在野菜園地景中。

 

B.戶外課程(認識野菜與其用途)

  • 部落阿姨的菜園-1

a.夏天菜園可用的菜種類較少,九月到冬季才是葉菜類種類較多的時間,其中二月至三月之間野菜種類最豐富。

b.目前菜園裡種植的作物:小苦瓜、漢人的茄子、橢圓形的茄子、樹豆(都蘭國研發樹豆咖啡)、輪胎苦瓜、秋葵、sama (野生萵苣)(生吃降血壓)、八月豆、翼豆、十幾種辣椒、皇宮菜、蔥、白甘蔗、兩種地瓜葉(不採葉子,因為會影響地瓜生長)、紫被草、莧菜、破布子、穿心蓮、芋頭、月桃(採葉子,可以拿來包粽子及編織或是製成茶葉,種子可做仁丹)等。

 

  • 部落阿姨家的菜園-2

a.910月種芥菜(拿來醃漬、醃酒)8月事竹筍(川燙醃漬做筍乾,做酸辣湯的需要長高一點)

b.目前菜園/田裡種植的作物:釋迦、檸檬、sama (野生萵苣)、阿美族的莧菜有三種(白色的莧菜、野莧及紅色的赤莧菜)、辣椒、長豆、生薑、蘆筍、水芹菜、水生空心菜、紫背菜、昭和草、飛機草等。

c.sama’可煮湯,不舒服的時候可生吃、偏頭痛時就會採田裡的穿心蓮來食用。










留言

熱門文章

【說自己的故事:我們是在海邊的布農族人-高山部落】

「一座山的接待」是高山森林基地對外推廣海岸布農文化的核心。 高山森林基地所處的高山部落作為一個原生熟知山林的部落,日據時期因受迫於日本政府削弱原住民反抗勢力而必須從南投一舉遷至面向太平洋的花蓮磯崎村,第一次看見海的他們,也成為全台唯一擁有海岸布農文化的原住民部落。 於是,高山森林基地將布農族擅長與山林互動的生存之道融入部落觀光遊程,系統化地整理過去遷徙歷程,藉由轉譯再現傳統文化,打造出以「文化為主體的部落觀光」,將布農族的生活型態、狩獵文化、祭儀信仰及與山海共存的技能在遊程體驗中展現,在扶植青年導覽員中傳承。 綜觀高山森林基地整體規劃可見以「樸門農法」進行設計,將基地分為「冒險體驗」、「森林生態」、「心靈成長」、「共識營團隊建立」四區,保留梯田及祖先開墾遺跡的傳統領域,展示著尊重土地與歷史脈絡的決心,創造屬於海岸布農族的部落文化體驗場域。 今年首次參與示範點改造計畫,以「高山部落文史解說站」作為提案的第一步,擇定基地內的舊部落遺址,一處在大樹下的開放空間,運用戰略地圖為概念構思的文化牆面,先從硬體的主體結構建立起,使用大量的原木做為樑柱及油毛氈作為防水屋頂,採用藤皮的接榫工法固定杉木柱,與應用在地石材堆砌的低矮圍牆建造而成,未來不管是部落接待團體客群或是部落會議場地將不用煩惱需要遮風避雨的場地。 在高山森林基地的發展願景中,最重要的目標是打造扶持返鄉青年安穩在鄉生活工作的部落經濟主體。為落實「從部落長出來」的產業,由高山部落所處的磯崎村提出以「故事經濟」作為整體願景藍圖的方向,輔以田野調查建立厚實的在地知識,並朝向建立合作社與完整的分潤機制,打造微型經濟產業。 而身為磯崎村的一份子,同時擔任磯崎村部落主席的基地負責人小馬,曾服務於軍事單位,善用軍事策略分析的背景與研究整合的能力,提出部落產業以「團隊戰」的方式打好基礎再慢慢向外拓展,以高山森林基地為圓心,慢慢的向外畫圓,畫出大尺度分區規劃地方資源藍圖。 近期也積極與在地既有產業串聯推出「快樂磯崎 - 小村行走」與「行走磯崎村 - 山海之間小村探」等磯崎村為品牌發展的體驗行程。未來更預計以山海劇場發展為核心,與地方團隊合作,從空間到產業,打造無圍牆部落體驗。 高山森林基地從海岸布農族的身分深入土地連結與山林生活的智慧,結合自身經營管理的經驗,汲取出理性與浪漫共存的經營機制,以公司型態往產...

培訓課程:【畫出共同的永續未來 - 永續元素與地方藍圖】

   |臺東場| 📆 時間 :  111 / 10 / 04 (二) 09:30~17:00 🏚️ 地點   :   都歷遊客中心藝文教室 |花蓮場| 📆 時間 :  111 / 10 / 05 (三) 09:30~17:00 🏚️ 地點   :   貓公部落聚會所 👨🏻‍💼  講 師  :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 / 歐祥權 🎬課程影片:(臺東場) https://youtu.be/EhJNkV80GDM                        (花蓮場) https://youtu.be/E3VXz0EJisw 💬課程講義: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JS1ulL4P9UBjmgYksy1hR5lP2UFzeacM?usp=share_link 一、 誰的地方藍圖? 重點不在畫出一張好看的圖,而是 共同討論 出 地方觀光的永續 。 1. 能共同討論藍圖的夥伴:(1)能一起討論部落旅遊所涉及的議題、(2)與地方及部落關鍵人物或團隊密切連結、(3)經營公共事務的想像與毅力、( 4 )具有回饋地方及部落的熱忱、( 5 )開始規劃參與的方式及行動機制。 2. 地方觀光的永續:包含「地方永續觀光資源及議題」、「部落經營需求」。 ( 1 )地方永續觀光資源及議題為:環境資源盤點、物質 / 非物質文化遺產盤點、環境知識盤點、部落祭儀及場域調查、海洋及山林資源盤點、重要生產空間調查、重要自然地形、公共設施盤點。 ( 2 )部落經營需求有:資源的共管機制、地產地消永續營運模式、必要之遊客動線迴避、地方或部落的旅遊接待能量。 地方觀光永續藍圖如何與國際接軌? 永續旅遊不是某種遊程,而是一種目標、一種態度,讓旅遊在部落及社區能夠永續的發展,是一種責任旅遊,包括善待當地人、深入當地的生活文化,另外,也在得到正面旅遊經驗的同時讓當地也能夠獲利,是一種雙贏的責任旅遊。 故而,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 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