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 : 109/09/09(三)14:00~17:00
🏚️ 地點 : 都歷遊客中心藝文教室
👨🏻💼 講師 : 劉建億/基隆社規師駐地輔導案計畫主持人
🔎課程影片連結:https://youtu.be/WlJpKhQQba0
📝課程筆記 :
1、何謂參與?
(1)最早的參與式設計源自北歐的工業設計,設計師想要瞭解產品終端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與意見是什麼?以確保設計的產出是符合使用者需求。
(2)做環境規劃時,需要將未來的使用者及利益相關者帶進規劃的流程之中。
2、參與式規劃程序參考
資源盤點(人/文/地/產/景)+田野觀察(空間/時間/使用者)→問題意識→原因癥結→提出方案→共同行動
「參與的可能性」則含括在整個規劃的過程
3、與傳統規劃設計的差異
(1)參與的人沒有人會置身事外
(2)集眾人之智(古希臘時代智者授課 v.s. 現代維基百科共解問題)
(3)落實的過程(關係人比較早介入過程、眾人一起落實)
【案例ㄧ、基隆中正公園兒童遊戲場參與式規劃】
(1)先瞭解現狀:基隆好玩嘛?基隆的小朋友都玩什麼?在哪裡玩?
(2)若將公部門環境改造案的過程分為標案上網、確定得標單位、設計單位繪圖、地方說明會、發包施作等階段,則「參與」過程應該提早至設計繪圖之前,甚至全案的操作過程都應有參與的聲音。
(3)怎麼樣做兒童遊戲的參與?山崎亮說:「......藉由一些能觸發孩子遊戲的東西,例如紙箱、保麗龍等,讓他們用這些素材做出自己心目中的公園,藉此看見孩子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想法」他也說應該「先由孩子王來引導孩子玩,帶他們杷樹玩泥巴,等他們玩開了再藉由觀察他們的行為,將觀察到的結果結合再遊戲場設計中,就比較能接近他們真正的想法和需要。」
(4)「參與」了!然後呢?遊戲行為的討論、除了小碗咖以外也需要政府、設計師、老師、家長、周邊社區長輩等對遊戲場有感情的市民共同參與,當然,也嘗試與未來的使用者溝通。
【案例二、中正萬華復興計畫策略總體規劃】
台北市西南側300年歷史的農業聚落要重新規劃...找誰來參與?
(1)初步的參與步驟(居民/耆老/公部門等)
加蚋仔地區空間故事指認加→專家學者座談→選擇幾處較多人使用的公園執行工作坊聊天瞭解。
(2)利用特別的議題邀請其他族群(返鄉青年/新移居者/新移工者)
邀請加蚋仔9處老屋改造空間參與Open House,2天內共9個空間開放參觀,並包含一場導覽、2場改造分享會、2場工作坊、1場改造經驗綜合座談。
(3)具共識的地方願景
因為是真實的參與過程意見呈現,所以把參與過程納入規劃成果即足以代表地方願景,也讓後續推動的政策更有落實的可能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