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岸水域遊憩發展的課題與機會
東部海岸狹長多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豐富且獨特的海洋生態與文化資源,對於居住在海邊的部落來說,太平洋是他們的冰箱,也是世代間傳承文化的平台。近年東海岸陸續興起各式各樣的動力及無動力水域遊憩活動,然,在思考水域遊憩發展前,應回過頭來盤點各區域的環境特性、潛在的風險、在地部落文化採集權益等面向考量,更謹慎地討論出東海岸水域遊憩最適發展模式。
在過去幾年接觸水域遊憩所涉部落、拜會致力於生態保育相關單位等社群的訪談中,我們了解到東部海岸的地貌差異大,並非所有區域都適合發展水域遊憩,即便是有發展條件的區域也需要細細檢視其潛在生態敏感區、風(危)險海域分佈等環境特性與議題;以下重點彙整過去與在地夥伴及相關單位,就東海岸水域遊憩發展討論的回饋與提醒:
(一)應評估水下資源的敏感性與海象風險,作活動性質與強度的區劃
1.如石梯坪近岸珊瑚密集,尤其在露營區下方遊客熱區的小潟湖更是滿佈火珊瑚,且開放型的海域與座向易起流,在未充分進行安全宣導下較不適合開放一般民眾活動。
2.三仙台-基翬一帶擁有全台少見的蓬勃珊瑚礁體,極具觀賞與生態教育價值,惟目前已出現動力與無動力遊憩活動的衝突現象,且活動區域與既有定置漁場漁船航道重疊;後續與多方使用者的協調與活動區劃討論,將是推動水域遊憩共好發展的示範課題。
3.東海岸醫療資源極為有限,尤其遇水域意外需作長途陸運送醫,在醫療資源的限制條件下應回到防範措施,加強針對帶客從事水域遊憩活動業者之安全宣導與必備證照的確實執法。
(二)應考量陸域活動對水下環境的衝擊
1.東部海岸珊瑚的狀況可能因天侯及人為因素影響,泥沙覆蓋率偏高,基翬尤其嚴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定期作珊瑚礁體檢的夥伴表示,若換作其他地方的珊瑚可能早已活不下去,可見基翬的珊瑚常年在如此艱辛的環境下依然還能存活已是萬幸,故未來應盡量避免因水域遊憩發展需要增設陸域設施(如停車場、沖洗區等)的開發行為,而產生加劇泥沙覆蓋的可能。
2.水域遊憩過程中產生最低度的污染與擾動:敦促在地業者於遊客集合換裝後統一由業者接駁至海邊,減少私人車輛的進出,並於活動結束後統一帶回各自據點作盥洗,避免在現場沖洗(即便是單純用淡水沖洗,到一定的量也會改變放流海域的鹽鹼值,對珊瑚造成影響,就如人類水喝太多會水中毒一樣);未來據點的總量管制亦為掌握與控制水下生態受擾動程度之必要措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