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部門與部落合作的過程中,對計劃運作常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期待,部落共好的觀點交流係藉由各自的角色、立場,提出議題看釐清想法,進而促進未來合作上的順利,我們也就當時的討論整理出部分的摘要分享:
議題一:誰能夠代表部落?
提公部門計畫時,為了能夠平等的角色溝通,通常以單位對上單位的角度進行溝通,政府會期待申請者是組織,但某些時候可能與部落文化、運作邏輯或發展是否成熟而有所不同,這也導致有的部落想申請補助計畫時未能跨出第一步。就此議題,針對部落代表的任務、責任及特質綜整出以下幾個需要具備的特點:
- 部落的代表需居住在部落。
- 部落代表的產生,其決策應以部落為主體,並在現有法律認定體制內與部落傳統決策機制中取得平衡;產生過程與應盡義務需與內部獲得共識。
- 依據部落組織特性,找尋合適的討論對象,其身分別可能是單一組織或是多元身份,但最重要的必要條件為具有社會影響力以及願意作為與公部門溝通的橋樑。更重要的是要有熱情、願意去行動。
議題二:何種合作方式才能兼顧部落與公部門雙方的權益?
在部落觀光推展時,無論公部門或是部落都會有各自需要考量的點和期待/必要達成的目的,部落想像的合作與公部門想像的是一樣的嗎?此議題便是透過將合作的樣貌具體描述,盡量拉近認知落差。
- 與部落合作的基礎,需以部落為主體,依部落需求提供相對應的資源、人力及專業協力。
- 需建立在「永續」、「認知一致」及「合理協商」下進行。
- 降低行政門檻、取得彼此溝通信任感及建立成熟的討論模式。
- 就公部門觀點與立場,在資源投入前,期待部落能先提出自身的想法與需求,公部門可作為培力與轉譯者。
- 由部落提出自身的需求與期待,公部門協助釐清與資源轉介,提高資源的吻合度,理想狀態是滿足雙方的目標與需求的互惠關係。
- 計畫執行過程中,部落作為主要的執行者,公部門提供行政支援,雙方透過溝通討論,確保過程中能有共識、保持和諧、完成彼此承諾,而在資源投入後,亦期待部落的自主性能持續延伸政策的效益。
議題三:最希望跟管處/部落合作的事情是什麼?
透過合作的許願提案,了解雙方需求,提升參與意願,提供未來合作方向。
- 提供不同客群多元體驗部落的方式。
- 藉由硬體設施或軟體技術等不同面向的資源協助部落生態復育、環境建立、觀光發展。
- 長期(永續)的培力計畫持續建構部落各項自主監測、遊憩管理、文化及各種專業能力培養。
- 對部落的許願:希望部落能培育經商奇才,補足公部門對於經商相關概念與想法的不足;東海岸沿線部落能夠形成公用人才,部落甚至能夠發展自己的營造業;部落有自己的旅行社。
- 據點建設關係部落之營運團隊能夠自主經營及管理戀愛巴士(對象為45歲以下人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