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部落的冰箱不在太平洋,而在秀姑巒溪。」這兩年與奇美部落夥伴開始討論對於秀姑巒溪下游文化泛舟推展的構想,甚至在去年底有幸能跟著蔣媽、富雄大哥、秀雄大哥、文琄、米將,實際進行秀姑巒溪下游試遊程,才真正有走進奇美部落的生活、認識奇美部落的踏實感。這種踏實感來自於在試遊程的過程中邊聆聽蔣媽的解說,除了分享族人們昔日生活軼事,亦能從山林與溪流傳統地名故事中慢慢體會奇美族人敬畏土地與自然和平相處的生活態度。如Ci lodakay-百步蛇山(顧名思義滿佈百步蛇)與Malifoh-蜈蚣山(物種豐富)的中間隔著一條溪「Saowacdi no Malifoh」,以溪為界生物彼此不干涉,而部落獵人也尊重這樣的守則只會到Malifoh狩獵(部落以前極少數的傳奇獵人除外)。
近年秀姑巒溪流域因人為因素(河道大石頭被炸除)及天侯影響,加劇河道地形的變化,以致近年陸續出現新的具危險性的急流處。當天就在我們出航不到十分鐘,才剛順利過第一個彎道就被湍急的水流推向岩壁翻船了,且位置距離地名「鬼打牆」急流僅相隔數十公尺。後來在回憶這場驚險的急流求生記時,蔣媽還幽默地現場就把翻船的地點命名為「鬼敲門」,與既有的「鬼打牆」、「鬼門關」形成急流過三關,用更直直觀且幽默的方式解釋環境背後潛在風險,與人為擾動自然的後果,同時也見證部落新地名的產生。
過程中也目睹不少因近年颱風及大水的影響致河床急速下降的痕跡,如岩壁的水痕、裸露的大石塊等,皆有潛力形成秀姑巒溪河道變遷的解說主題。
當天亦有幸隨大哥們實地觀摩奇美各家族祖傳的podaw(魚苗)漁獵陷阱。過去的討論中已大略聽過大哥們用描述或用手比劃陷阱的模樣,一路帶著似懂非懂的模糊畫面,直到來到奇美部落泛舟上岸/下水處實際看到陷阱本體,才驚覺眼前這片順應溪流自然地形而有意動的「手腳」,真是需要在地漁獵達人細細拆解每一環機關、甚至每一塊石頭的角色,才有辦法了解陷阱的全貌。從岸邊搭建Taluan作升火祈福(同時作為魚獲監看站),到開始利用溪石與五節芒束的堆疊作陷阱水道的鋪墊,再到人工瀑布、竹筒陷阱、扁平石板水路搭建的主陷阱區,後端還有塞補石縫以及利用乾燥香蕉葉驅趕魚苗的巧思;整套陷阱的設計處處可見生態教育的意義、以及個中傳承世代的智慧。大哥也告訴我們,魚獲的多寡取還決於秀姑巒溪出海口開口的方向與形態,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多就多、少也罷,不會去強求,也不會去拿取吃不完的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