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前重安部落為深化推動部落觀光藍圖,安排至貓公部落一日交流。地理上從台東到花蓮的距離,在漫長的台11海岸線上,一樣都是阿美族,卻在生活知識應用有著看似相似卻微小的差異存在。
舉例來說,過去貓公使用苧麻編織製衣;而重安在民國70年雖早已失傳苧麻技藝,卻仍有機會追溯另一個傳統製衣的方法—敲打構樹皮。
在每個部落都有自己製作酒麴的配方,貓公使用的酒麴植物有六種;而重安則有四種,但卻共同使用大葉田香。
這些不同展現出各部落的獨特風貌,而遊程的特殊性也正建立於策劃者對於自身部落日常、傳統文化的了解,透過適當的轉譯,傳達與自然環境共處共好的生活態度,藉由文化體驗達到休閒娛樂的目的。
貓公部落的安哥先是分享參與部落藍圖六、七年的時間裡,以「優先照顧部落老人家」做為推動部落事務的核心理念。先是成立文健站提供部落長者的照顧服務,依照長照需求設置所需的硬體空間,也因著文健站的成立,讓安哥開始認識部落長輩們的生活習慣與各自擅長的傳統技藝。
於是,在發展部落觀光時,考量不為長輩們原有的生活帶來過多干擾,許多傳統技藝工坊都是以Ina、Faki家改造,部落產業也以長輩日常熟悉的編織、農務為主;部落內的野菜廚房與開心農場運用同樣的概念,讓長輩們在熟悉的環境裡,做熟悉的事,還能夠賺取生活費用。
「要先有在做的事情和做事的人,再來思考相對應的空間需求」是這趟交流時,安哥不斷提出的觀念。
當時剛成立文健站,安哥開始邀請部落長輩田野訪談,建立屬於部落的文化傳承,後來慢慢地藉由田野調查的基礎來發展遊程體驗,整理出部落發展觀光圍繞的三個重點「生活」、「環境」、「文化」。
「文化是導覽和體驗很好的題材」,撿拾漂流木、柴燒糯米飯、瑪瑙、苧麻、祖靈、護身符以日常材料與信仰的元素帶入遊程體驗,不僅親近土地更充滿儀式感,讓人對部落增添深刻的印象。
午後在貓公聚會所一樓,藉著茶餘飯後的休息時光,彼此交換了推動部落觀光或各種公共事務時的挑戰,面對部落內遇到立場不同、持續觀望中的夥伴如何轉換心情持續引動。安哥提到先安撫好部落內的長者,掃街、環境清整等任務先找長者一起參與才有辦法號召族人,抱持著以「為部落服務」的心情與族人一起投入,最後再思考如何回饋給參與的族人,並將功勞歸給族人,慢慢的凝聚大家的心。
當天,重安部落也將現階段的藍圖帶至現場,參訪完貓公後,回頭檢視藍圖已盤點過的硬體設施需求,並藉著貓公部落運動會的靈感發展出舊部落內初步規劃出電輔車路線以及竹筏體驗項目。
走部落觀光的路大多時候會需要面對很多質疑,也許會覺得累或氣餒,這時候不妨抬起頭尋找身邊其他的部落夥伴們,會發現自己並不是一個人,有時候我們正面臨的問題,其他的夥伴們可能已經經歷過,正好也能夠給予建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