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地研究員培訓課程記錄】107/04/19 如何辦理工作坊?
今天要和大家介紹一些透過活動或是所謂的創意行動,找夥伴們來一起討論大家想要關注的事情。接下來我分享以前辦過活動的經驗與大家交流。











上課結束。
講師:劉建億 經理|基隆市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案協同主持人
地點:靜浦太平洋一號店
前置工作
1. 找到關鍵的人物
2. 對於環境的理解→口語化
3. 過程的評估→例如「哪些(群)人」比較容易一起參與做事
4. 開始建立「夥伴」關係
討論型創意行動
1. 議題討論桌
(1)議題討論桌可以將某次的議題切分為各項細子題,每一桌討論一項子題,最後彙整成主議題的各細項結論。
(2)前期策劃:找到對的人、圖面或模型的輔助、良好環境氛圍的掌握與引導。
2. 焦點座談
(1)針對要討論的議題找較相關的專業人士,透過比較具代表性的人物討論,得到的較具影響力的結論;通常會舉辦數次以聚焦結論。
(2)前期策劃:代表性需足夠、一個好的開場與分析內容、會議秩序的主持。
3. 公民咖啡館
(1)利用分組方式切分議題,每組設定不同議題,並安排一位固定的桌長,參與的人可以隨意參與各桌的討論,每個人都可以發表簡短的意見,在時間有限的條件下,每個人發表的意見都是經過思考的,桌長則必須記錄、匯整大家的意見。
(2)公民咖啡館適合用以討論較大的社區公共議題,建議不要限制在地人或外地人參與。如果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公共議題,就很適合讓大家來一起討論,可以快速蒐集到很多意見,並且提出多種測試方案,讓平常話少的族群表達意見。當時我們在台北市的大同和萬華辦這樣的工作坊,共有400人次參與,當場就蒐集到非常多、非常珍貴的意見。
(3)前期策劃:議題號召力的確認、社區動員力的準備、工作坊人力安排、底圖及記錄工具。
※小撇步
討論之前盡可能將議題分組,例如產業相關、環境空間相關、觀光相關等等,用不同顏色的便利貼寫出「好」和「不好」的觀點,並蒐集在一張壁報紙上,將類似的議題整理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哪些方面是普遍大家都覺得「好」或是「不好」。接下來再請大家寫出改進的方法,有趣的是,可能有很多相類似的改進意見,或許這就是馬上可以邀集社區操作改善的項目。有時候,在這種討論的過程,以前不會相互交談的社區夥伴,可能會在某項議題工作坊,因為提出了類似的意見而發現原來互相蠻投緣的,因而找到夥伴關係。
市集型創意行動
1. 藝術文化市集
(1)辦市集是社區一次能量的展現,但是應該要想清楚對於地方歷史、文化的意義,是不是能夠長遠的經營下去。
(2)前期策劃:深入理解街區人文歷史、建立街區店家信任基礎、繁雜的活動行政作業。
2. 商業型市集(如:拾光市集)
(1)也有針對街上的年輕店家所辦的市集,重點不是後來賺了多少錢,而是在策畫過程的繁複工作中,年輕店家們就變成要好的夥伴關係。
(2)前期策劃:既有店家串連、行銷策略建立、繁雜的活動行政作業。
社區影像記錄創意行動
1. 社區地圖
(1)與社區夥伴重新認識社區的操作過程,藉此再一次盤點社區資源。
(2)前期策劃:社區資源盤點、動手畫地圖的技術指導、找到社區達人/耆老。
2. 社區議題紀錄片
(1)拍攝並剪輯好紀錄片,回到部落播放影片,但是如果純粹欣賞影片,在夥伴欣賞完紀錄片後,情緒常常不易恢復,此刻要討論及對話較不容易聚焦,如果欣賞紀錄片後想要討論,必須要先設計好議題。例如在台北辦的經驗是在艋舺社區最老的廟辦放映會,會後在各鄰里的騎樓還有後續的討論和活動,就是特別設計過的。
(2)前期策劃:密集且深入的訪談、影片製作技術指導、播放對象的設定/動員。
※參考影片:映後臺北,社區再造一起來 (103年臺北市社區故事影像記錄延伸巡迴計畫)
共享共好型創意行動
1. 街區清掃
(1)目的是藉由「掃地的活動」來喚醒大家對環境整潔的認同,號召社區志工大家一起來掃地。過程中其他居民,看到有一群人這麼辛苦的掃地維持社區整潔,也會在一旁酙茶遞水,也會開始注意和維持周邊環境的衛生,並且相互監督,這個議題就成功地開始在社區裡發酵。
(2)前期策劃:志工召募及培訓、拜訪街坊鄰居、持續力與意志力。
2. 共煮共食
(1)從食材蒐集到完成料理,然後夥伴們一起吃一頓飯。
(2)在台北市操作模式是在老市場蒐集市場裡的剩餘食材,邀請大家一起來煮一頓飯,主要是關注「剩食」的議題,也可以延伸到食材和料理的議題。很多時候在還無法邀請大家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的時候,透過邀請大家來吃一頓飯,是打開話匣子很好的機會。
(3)前期策劃:需要好廚師、食材募集、持續力與意志力。
※參考影片:剩食絕配-共煮X共食 (https://goo.gl/6E3tXC)
3. DIY創作分享
(1)前期先調查尋找技術人員,以及班底的培育,可能是社區裡退休的水電工等等。利用整理完善的社區閒置空間,以社區客廳的概念,居民閒暇之餘到這裡坐坐聊天,時間久了就相互有認同和感情。
(2)社區裡有專業技術的人員為社區提供服務,慢慢蒐集材料發展成社區維修及木工操作的場地。
(3)前期策劃:技術人員與班底培育、機械器材的策略購置、持續力與意志力。
空間擾動型創意行動
1. 街區走讀
(1)利用帶社區導覽的過程,設計一段問答回饋的機制,讓參與者提供對空間環境議題的建議,並把這些意見記錄彙整下來,做為參考。
(2)前期策劃:路線踏勘、教具設計、需要植入議題的確認、走讀的睦鄰策略。
2. 大地遊戲
(1)帶社區的小朋友在社區走一圈,讓小朋友拿著粉筆在社區裡面找到一些想要改造的地方,用粉筆畫出想法;是一種用互動遊戲找出社區議題的操作方式。
(2)前期策劃:環境特質的掌握度高、遊戲方式的細膩度設定、確認擾動主體。
空間手作型創意行動
1. 手作改造方案(模型)
(1)將要改造的空間環境利用模型的方式,依比例實際做出來,再與夥伴們就模型持續討論設定的議題。
(2)前期策劃:確定改造主題、預擬改造方案—回推參與方式、體驗現地丈量
2. 現地小改造(木作或植栽)
(1)利用實際操作木工裁切、組立的實作方式,在實地實作出欲改造空間環境的想法,主要是讓參與者有共同參與公共環境改善的參與感。
(2)前期策劃:材料/機具/師資安排、預擬改造方案、徵得周邊居民同意/參與。
試著為藍圖構想提出工作坊
接續昨天(4/18)部落藍圖的初稿,就各改造場所進行分析(人、事、物),提出工作坊類型及細項。這個討論不是要現在提出一個改造的構想,而是要大家想出一個討論跟嘗試的方法,也就是要如何辦工作坊。
1. 請參考昨天部落藍圖初稿
2. 就各改造場所進行分析(人、事、物)
3. 提出想要搭配的工作坊類型
4. 試著策劃工作坊細項(時間、地點、對象、資金、如何辦理、創意?)比西里岸部落
【分享人:夏金蘭】
唯一可以看到海的棒球場
1. 比西里岸棒球場是由成功鎮公所管理,所以要先透過里長、部落長老等來響應,空間的活化才有成功的可能。以往教會或是部落也會在此地辦活動,青少年的棒球活動也在此進行,因為很久沒有使用,棒球場就荒廢了,所以希望可以活化這座棒球場,讓部落可以再在這裡舉辦各種活動。
2. 我很喜歡棒球場臨河側的空地,某一年的豐年祭在這邊生火,非常壯觀。
比西里岸的休耕農地也不少,希望可以種一些在地的經濟作物,可以教學也可以食用。
3. 部落裡也有很多手工藝很厲害的長輩,可以集結這些長輩們的作品,利用休耕的農地或棒球場舉辦部落市集活動。
【綜合討論】
如果大家都認同這個空間的改善,是不是有可能動員整個比西里岸部落來辦一個Alin的演唱會,讓大家看到荒廢棒球場的另一種可能,也藉此機會讓部落裡的人/事/組織等串連起來。都蘭部落
【分享人:徐碩曼】
兒時記憶的溜冰場
1. 現況:環境髒亂、狗群聚集、樹木雜亂未修剪、被學校遺忘未使用。
2. 往昔使用:躲貓貓、喝酒、談戀愛、採果子、看星星、打小孩、睡覺等。
3. 多種用途的方案設想:生物觀察、星空觀賞、自然的孩童遊戲場等。
【綜合討論】
空間特性-孩童專屬,所以是不是有可能帶部落小朋友來,聽聽小朋友對這個空間的改造可能性,可能可以大地遊戲的方式誘導小朋友們提出構想,並從旁以影像方式記錄。
貓公部落
【分享人:吳建安】
部落傳統屋及閒置綠地改造
1. 因為希望可以在各方面同時進行,以全面活化部落傳統屋,因此從人、事、物等方面提出,雖然是一個長遠計畫的部落藍圖,但希望部落的人能慢慢進來共同參與。
2. 人的部分:政府單位、部落長者、各年齡階層、傳統產業、民宿業者、旅遊業者、部落商家等,大家需要共同參與、集思廣益如何藉由傳統屋的搭建,整合每個團體、階層及產業的需求。
3. 事:遊客休息區、手工藝教室部落教室、文化導覽、遊客接待、部落故事、產業展示等。
4. 物:傳統屋修繕(空間規劃)、綠地搭建開放式茅草屋。
【綜合討論】
吳理事長提出的是一個傳統屋及閒置地的改造,希望以後部落的人都能來共同使用與管理,也許可以藉由這樣的需求,設計幾場工作坊,目的是讓大家藉由聚會的機緣,提供空間改造的可能性,聚焦及彙整部落夥伴們的意見後,再進行空間改造。也可以藉由部落導覽的方式,聽聽參與者對空間改造的想法,以及部落導覽路線及故事線的建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