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 : 109/10/14(三)13:00~17:00
🏚️ 地點 : 貓公部落
部落環境走讀觀察記錄:
1.牆面圖騰:阿美族的傳統是沒有圖騰的,早期阿美族以顏色來呈現圖樣,主要僅有黑、白兩色,經過時代演變、漢人的影響,現在的阿美族色彩多了紅色,所以聚會所前方的牆面圖騰是由紅、黑、白三色繪製了阿美族的聖山、文殊蘭、Fakong字樣,讓大家認識貓公。
2.弓作坊:彈弓工作坊,部落近年提倡彈弓運動,是部落族人小時候的童玩,也是大人狩獵的工具之一。
3.部落的便利商店:在聚會所路口的兩側,是部落族人聊天聚集的場所。部落近期創新的調酒-米分(米酒+分解茶)
4.陶板藝術牆:利用陶板藝術舞樂介紹,以頭飾辨識出跳舞的是少女還是婦女,依年齡階層選戴帽飾:公主帽(有羽毛)或皇后帽。早期阿美族女性沒有年齡階層,但時代的演變改變了很多事情,目前女性亦有年齡階層。
5.(1)貓公一號橋上:可以遠眺海拔926公尺的聖山,貓公是聖山腳下的部落,是從聖山山頂看到的第一個部落。部落工作假期時讓志工試試上聖山的體驗、訓練。理事長用一首短曲介紹貓公部落「我們阿美族族先在聖山上生活,我們阿美族的根就在奇拉雅山,在這裡發生了許多事件,例如港口事件...」。
(2)貓公溪:一號橋橋底的貓公溪是部落Pakelang(巴歌浪)的主要場所,也是乾旱時期巫師祈雨的所在位置,祈雨前先卜卦決定由長者或年輕階級執行祈雨儀式,再由頭目公布由誰來祈雨,祈雨前一天由年輕人上山採兩種植物:沒有刺的林投葉、薯榔。祈雨當天則用兩種植物不斷敲打至天昏地暗下雨為止。
(3)部落植栽應用:
血桐:可以使用血桐葉包siraw(醃肉)帶在身上。
扶桑:阿美族常種植扶桑在家戶外圍,嫩葉可食用,可與蝸牛合煮入菜(阿美族早期較少用炒的方式)。
毛柿:生長期間在每年7月中-8月中,毛柿葉子是阿美族製作傳統酒麴植物之一,果實可食用,但表面長毛不容易撥開。毛柿樹幹就是俗稱台灣黑檀,比九芎、桑椹樹幹質地硬,適合製作彈弓。
每個部落製作酒麴的原料均不大同,「大葉田香蘭」則是大部分酒麴都會使用的原料。
6.(1)部落傳統屋:早期的傳統屋比現在這座大2-3倍,室內空間幾乎都是床,早期使用黃藤編床架,但因為採集黃藤耗費人力,部落裡的長輩不容易採集,所以目前傳統屋裡的床是用使用竹子。床的另一個作用是早期部落若在喜慶時戶外的空間不足,可以聚集在籐床上圍圈跳舞。
(2)屋裡的Amanaw是放置食用不完的狩獵肉品,位在入門處的頭頂,底下可以生火煙燻,讓肉品得以較長期保存。
(3)登聖山祭拜祖先的五項必備物品:檳榔、荖葉、糯米酒、siraw(醃肉)、hak-hak(糯米飯)。
(4)利用屋內的常設展示解說豐年祭每一天所要做的事情。
7.體驗拋茅草:製作傳統屋所需的茅草束是以拋接方式進行,因此拋茅草束也可作為運動體驗項目之一。
8.製作阿美族傳統屋屋頂及壁面所需要的竹編襯板(raina),是使用細竹縱橫編織,做為屋頂茅草襯底部分,貓公部落的raina編得特別密;竹床的編法又有所不同。
9.祭祀屋(不像傳統屋的傳統屋)目前由社區發展協會名義向鎮公所申請代管。阿美族傳統屋施作方法記錄參考:
https://kjmu.org.tw/%E9%98%BF%E7%BE%8E%E6%97%8F%E5%82%B3%E7%B5%B1%E5%AE%B6%E5%B1%8B%E6%A4%8D%E7%89%A9%E9%81%8B%E7%94%A8/
走讀後的回饋或提問:
理事長初略想法是將貓公溪右岸貓公河濱公園視為縮小版早期阿美族生活風貌區,包含:
1. 傳統屋做為展售服務中心。
2. 開心農場與部落農事工作結合。
3. 開心農場旁搭設的兩座Taluan則做為部落野食餐廳。
綜合建議(或問題):
1. 以遊客的角度來看,進入部落的第一站(接待遊客的旅遊中心)可以位在傳統屋。且如果視為一個完整的體驗園區,服務人員及動線應需要有較固定的經營時間、程序、路線。
2. 車輛停放在一號橋對面,遊客步行距離似乎過遠。
3. 祭祀屋可以做為導覽解說的終點,做DIY及展售場所。
4. 千峯課長的建議:可參考奇美部落範例,以傳統屋做為接待住宿體驗的場域、祭祀屋因空間較開闊,可做為展售/展示的場域。
5. 導覽路徑沿途可多加休息的設施,尤其是需要定點解說的場域。
6. 目標顧客群設定為何?需要設定目標顧客群才能比較精準為他們設定旅遊的需求,例如老年人為主或是年輕人為主,旅遊的需求不同。
7. 建議藉由接待的過程記錄來訪的客群基本資料,例如客群組成、年齡層、職業別等等。例如童部野放的活動適不適合繼續操作?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