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 : 109/10/14(三)10:00~12:00
🏚️ 地點 : 水璉部落
室內簡報介紹水璉與吉籟獵人學校
感於原住民傳統文化、技藝與智慧逐漸流失,結合部落老中青三代,於民國98年成立獵人學校,將原住民部落傳統的獵人文化、山林智慧與觀光產業相結合,賦予部落傳統智慧新的生命力。
吉籟的獵人精神在傳承部落的「獵人」精神與內涵,推廣族群文化與環境永續的「環境倫理」
歷年東管處補助的設施計有:彩繪牆(101年)、天空步道(102年)、獵人小劇場(102年)、傳統竹筏(105年)、生態步道(107年)、步道邊坡及射箭場屋頂維修(109年)
一、飛魚市集(花蓮社區規劃師輔導計畫)
設置市集販售空間,鄰近台11線,讓遊客可以下車休息、讓族人可以有場地販售部落手工藝產品、烤飛魚、阿里鳳鳳等,也可讓遊客體驗射箭,提供多元的服務與體驗吸引遊客。
二、驛站服務:(一般型)獵人體驗
以較粗淺的獵人知識教學,引領遊客認識及體驗,例如草編、繩結、竹子生火等等。
三、山林教室:
1. 入山版獵人體驗(把野外求生的技能設計成課程,包含水/火/食物的取得及野外保暖)
2. 植物的記憶(植物辨識及運用:採集、煮菜、製作水瓢、製作達魯岸等等)
3. 無具野炊(阿美族傳統炊食文化體驗,如火烤、石煮、石烤、燜烤等方法)
四、部落導覽服務:
Sibilian是三百年前荷蘭人對水璉村的稱呼,意為〝美麗的村落〞,自然及人文資源包含美人山、撒法度廣場、換膚海灘、頭目石、18號橋、傳統屋。
五、吉籟未來發展
1. 提供更多元化服務-增設極限運動體驗設施(滑降、突擊吊橋、垂降)
2. 強化山林教室活動推廣(野營服務)
3. 強化部落導覽活動推廣
4. 驛站設置雙語指示牌、解說牌,以提供更友善的休憩空間
5. 解決及增進外語解說能(人)力,吸引更多的國外遊客前來體驗
部落環境走讀觀察記錄:
一、台11線開通後,間接造成水璉老街的沒落,水璉老街往北看可以看到聖山,聖山山腳下是部落最早的所在地。
二、在地植栽的調查與記錄在民國98年創辦初期即透過東管處的協助,詳細調查及記錄,目前的部落介紹導覽即是藉由認識在地植物開始認識部落。
三、99年起水璉社區發展協會藉花蓮縣府建設處-社規師計畫開始整理牛屎屋,也與獵人學校一同關注水璉部落的發展。
四、從獵人學校出發,經水璉老街往北走,依序經過:
1.部落最早的旅舍、2.早期的油行、3.郵局代辦所(早期的派報處,設施完整保留,是部落的博物館)、4.長老教會(亦為部落文健站、以及由基督教芥菜種會經營的食物銀行)、5.米棧古道終點(花38-1)、6.位在台11線上昔日部落資訊交流站(部落柑仔店)是部落談天說地聊八卦的場所、7.部落最早期施作部落營造的傳統房舍(已逾10年,為私人土地及建物)、8.部落漁民自製膠筏解說、9.水璉國小側邊階梯上方的露營區,是由校方提案與部落合作,由東管處出資,未來將由社區發展協會管理。
千峯Q:獵人學校的體驗營運模式在東海岸部落越來越多,吉籟將來的吸引力特色怎麼深化?
A:山林教室-原住民生活聚落園區,深度的、專業的、各種原住民的生活技能,如野外植栽的辨識介紹及運用、無具野炊等,甚至生態廁所的營造也是向原住民傳統學習的
孝峰Q:獵人學校如何將收獲回饋部落?回饋機制
A:吉籟在辦各種活動時盡可能邀集部落族人參與,例如搭設活動舞台、部落餐點合作、與耆老合作文化記錄(竹筏、口袋書等等),也與國小的課程相互搭配,讓族人瞭解吉籟在做什麼、想做什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