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地研究員培訓課程記錄】106/10/20 環境智慧與觀察工作坊
地點:奚卜蘭遊客中心
上課影片:環境智慧與觀察工作坊-羅永清(01) https://youtu.be/kFau8VCb5NI環境智慧與觀察工作坊-羅永清(02) https://youtu.be/xAWD-2OTOkQ環境智慧與觀察工作坊-羅永清(03) https://youtu.be/xyt_j7SiKqg
上課影片:環境智慧與觀察工作坊-羅永清(01) https://youtu.be/kFau8VCb5NI環境智慧與觀察工作坊-羅永清(02) https://youtu.be/xAWD-2OTOkQ環境智慧與觀察工作坊-羅永清(03) https://youtu.be/xyt_j7SiKqg
大家一起動手做的課程!「CIPOLAN美式文化桌遊」
1.「桌遊」是一種過程、一種觸媒,除了盤點大家腦袋中的在地智慧外,更是一種交叉討論、辯證的過程,就各部落面對的問題共思對策之外,同時也可以從「採集可食或不可食的生物、野菜」,紀錄與瞭解物種的空間區位以及環境關係。
2. 羅老師藉由「桌遊」的發展,傳授大家「整理、傳播、思辨在地知識,以及思辨困境、威脅與因應的方法」是一種真正的「玩中學」。
動手做!刺激思考 !
羅老師今天原本想以上課方式,向大家分享這十幾年來有關原住民傳統環境智慧的研究,有植物、動物、生態、超自然等面向,但今天上課的氛圍更適合大家一起動手操作出某種「成品」;所以,今天的課程要刺激各位的思考 ,要把環境智慧、原住民文化、尤其是文化社會結構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等從你們的腦袋裡挖出來,並且用它們作為課程操作的素材。
羅老師先請每個人分別回答「想到阿美族,就會想到什麼?」,藉此先行釐清阿美族族群文化的特點,包括:「魚」、「華麗的服裝」、「打獵」、「唱歌」、「阿米斯音樂節」、「年齡階層」、「八角花(山嶺榴)」等,而尤以靜浦阿美族襲名制年齡階層別具特色!
動手做「CIPOLAN美式文化桌遊」素材,一張色卡寫一個關鍵字
==色卡1(綠色色卡)==
因為靜浦擁有別具特色的年齡階層,羅老師請來自靜浦的伊麥‧阿蹦與秀敏簡要介紹靜浦部落的8個「襲名制年齡階層」後,再讓請每位學員各別向她們二位請教每個階級的意義及工作任務,並將資訊寫在一張綠色色卡上,藉此機會讓學員們瞭解靜浦阿美族的「年齡階層」。
靜浦部落阿美族的8個襲名制年齡階層如下:
(1) Mama no kapah (59~61年次) 決定部落所有事務,包括祭典
(2) Iiiracay (62~64年次) 出納、支配預算、分配事務階層
(3) Malakacaway (65~67年次) 採購、風紀階層
(4) Ciromi'alay (68~72年次) 豐年祭過程的倒酒階層
(5) Mi'aw'away (73~75年次)
(6) Palalanay (76~79年次) 年輕階層,歷練及打雜階段
(7) Midatogay (80~83年次) 年輕階層,歷練及打雜階段
(8) Mi'aiatay (84~ 年次) 年輕階層,歷練及打雜階段
*指導、管理、訓斥等動作直接對下一階層,不跨階層。
*凡是歷經八個年齡階層,將被部落長老授予適合這個年齡階層的某個名字,直到終身。
==色卡2(黃色色卡)==
在色卡寫下「可食用的魚或水產」,學員們提供的資訊有:鰈魚、鬼頭刀、飛魚、曼波魚、白毛、章魚、烏魚、黑鰻、白鰻、吳郭魚、大目鯛、夫妻魚、豆仔魚、頭目魚、秋刀魚、粗皮鯛、三角螺、月光螺、笠貝、笠螺、海膽、龍蝦、螃蟹、蝸牛、石鱉、河豚等。
==色卡3(綠色色卡)==
在色卡寫下「可食用的野菜」,學員們提供的資訊有:龍葵、芋頭梗、山蘇、藤心、紫背菜、兔耳草、雀榕芽、飛機菜(昭和草)、野莧、咸豐草、翼豆(楊桃豆/四角豆)、刺蔥等。
==色卡4(紅色色卡)==
在色卡寫下「不可食用的動植物」,學員們提供的資訊有:白鷺鷥(近期牠們食用含有農藥的植物)、誤食河豚(中毒)、誤食玉螺等。
==色卡5(紅色色卡)==
在色卡寫下「阿美族的禁忌」,學員們提供的資訊有:喪家不可參加豐年祭、獵祭時女性只能在固定位置提供男性補給品、豐年祭時不可任意進入圍圈內、女性不可爬上茅草屋屋頂、釀酒前不能有親密行為、情人袋的背法(節慶掛左肩、喪事掛右肩)。
==色卡6(紅色色卡)==
在色卡寫下「阿美族所面臨的威脅/危機」:土地買賣、文化流失、民族教育、殖民者入侵、海平面上升、種族歧視、法律(例如槍枝管制)、疾病(瘟疫、瘧疾、腦炎等)、傳統知識失傳、年齡階層勢微、誤食吃了農藥的動物、氣候威脅、環境破壞、外來宗教、財團、食物消失、經濟不穩定、地震等。
==色卡7(藍色色卡)==
在色卡寫下「上述阿美族所面臨威脅/危機的解決方法」或「誤食不可食用動植物的解決方法」:獵場管理、還我傳統領域、巫師、記錄保存傳統知識不藏私、結合科技、管制開發、無毒農法(不灑農藥)、遵守傳統宗教、遷移到高海拔地區、開源節流、(學習)河豚刀法、文化復振等。
==色卡8(黃色色卡)==
在色卡寫下「靜浦阿美族大事件」:大港口事件(1879年)、瘧疾後的重生-重安部落、外環道(新台11線)闢建、日本人漂流到大港口、大港口事件等。
遊戲規則說明
1. 兩兩一組組成部落,開始利用桌遊卡牌建構、餵養、鍛鍊每個部落的階級,期間也會遇到各種疾病、他族入侵、天災威脅、糧食不足、特殊事件等磨難,可以透過自行解決或請求他族協助,或以在地知識智慧等方式排除。
2. 各部落所擁有的各支年齡階層可藉由分工、通婚、貿易等卡牌相互連結。
3. 過程中透過夥伴們不斷地拋出問題,如某個食物、空間、階級、禁忌、事件的阿美族發音、代表的意義、所在的環境等等,再透過瞭解問題的夥伴補充與分享,讓參與的夥伴們學習吸收到新的知識。
遊戲過程
1. 每人從拿到的牌裡面,先出示「年齡階層」卡牌,每張「年齡階層」卡牌可得二分。
2. 開始累積已出示的某個年齡階層的能力,例如出示「可食魚類/野菜」卡牌即代表具有採集開食物之能力,可得一分。
3. 「威脅/危機」卡牌做為陷害他組的功能,被陷害的組別應使用「解決威脅/危機」卡牌解除威脅或危機,「威脅/危機」如順利被解決後可得一分,例如使用「多聽氣象報告」解決「天氣欠佳」。
4. 「禁忌」卡牌,擲骰子決定有無遵守該禁忌,有遵守則得一分。
5. 「王牌」卡牌,可解除任何一種威脅,同樣的,解除每項威脅可得一分。
6. 如無拿取到任何「年齡階層」卡牌,則可利用「可食魚類/野菜」卡牌幫助他組獲得能力,符合阿美族相互幫忙與協助的族群精神。
7. 每輪結束時擲骰子決定魚獲數量。
(1) 各組輪取該年漁獲一枚,先放置在「年齡階層」卡牌上,代表該階層基本存活。
(2) 已被解除的「威脅/危機」卡牌不對該階層構成滅族威脅。
(3) 若有未獲取漁獲的「年齡階層」者,該階層視為滅族。
(4) 若有未解除的一張以上「威脅/危機」卡牌者,該階層視為滅族。
(5) 該輪存活的階層可繼續參與下一輪遊戲,直至遊戲結束。
8. 利用出示每一張卡牌的過程,相互交流阿美族語發音及代表意義。
結論(各夥伴對「CIPOLAN美式文化桌遊」的建議)
1. 每人應從最低的年齡階層(Mi'aiatay)開始遊戲,藉遊戲過程慢慢升上最高的年齡階層(Mama no kapah),較能符合部落實際狀況。
2. 「無法逾階責罵的年齡階層制度」應也加入遊戲制度;例如,陷害卡牌的對象僅能是相鄰的下一階年齡階層。
3. 靜浦傳統領域的知識尚未呈現在遊戲中。例如,再增加「地理位置」卡牌,若「可食的動植物」卡牌與相對應的「地理位置」卡牌同時在手便可加分。
4. 卡牌上的所有文字盡可能中文及阿美族語兩相對照,也可同時發行阿美族語點讀筆。
5. 羅老師已在排灣族部落操作過此套文化桌遊,因此,今天特別授權給靜浦部落這套「CIPOLAN美式文化桌遊」,伊麥‧阿蹦與秀敏將持續邀請靜浦部落族人進行更扎實的部落田野調查料,讓這套桌遊可以更加豐富生動,也可做為小學或部落文化傳承教育的工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