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地研究員培訓課程記錄】106/11/02~03 路徑博物館的實踐,與聰明守護環境景觀
講師:歐祥權|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中原大學景觀系兼任講師
地點:11/02奚卜蘭遊客中心、11/03都歷遊客中心藝文教室
上課影片:
106-11-02_@靜浦-01 https://youtu.be/CxwTZiDFZkw
106-11-02_@靜浦-02 https://youtu.be/pE4lidj5Rx8
106-11-02_@靜浦-03 https://youtu.be/e8pbnaYE_QU
106-11-03_@東管處-01 https://youtu.be/iAAi87tHhvw
106-11-03_@東管處-02 https://youtu.be/m4K5gMD5ziQ
106-11-03_@東管處-03 https://youtu.be/qJLv1NyN5dA
上課影片:
106-11-02_@靜浦-01 https://youtu.be/CxwTZiDFZkw
106-11-02_@靜浦-02 https://youtu.be/pE4lidj5Rx8
106-11-02_@靜浦-03 https://youtu.be/e8pbnaYE_QU
106-11-03_@東管處-01 https://youtu.be/iAAi87tHhvw
106-11-03_@東管處-02 https://youtu.be/m4K5gMD5ziQ
106-11-03_@東管處-03 https://youtu.be/qJLv1NyN5dA
博物館Museum的意義 → 戶外博物館的概念
Muse(希臘神話掌管文藝的謬思女神) + um(.....的地方) = Museum;博物館(Museum)即意指具有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且讓人獲取藝術靈感泉源的地方。例如:臺灣史前文化博物、巴黎自然史博物館、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瑞典瓦薩沉船博物館等各型態的博物館。博物館也提供參觀的建議路徑,讓遊客循序漸進地知曉這間博物館想要訴說的故事。
而「博物館在戶外」就是把「博物館」一詞運用在戶外大地環境、把大地景的線條(山海天際線)、聚落故事、文化資產等環境脈絡視為可讓人們獲得靈感的地方,例如:英國湖區溫德米爾山際線與牧羊所需的砌石頭牆、愛丁堡亞瑟王座山(Arthur’s Seat)的地貌與城堡山遙望的大地景致、日本日光市高山湖泊-中禪寺湖及華嚴瀑布自然形成的地貌、日光市戰場之原的大片枯澀蒼涼與人類渺小路徑的對比、基隆山與海及聚落的地理關係等。
大地景的景致並非一成不變,它目前的樣貌來自於數萬年數千年來因自然力及人為活動介入所交疊在一起的畫面,因此「歷史不是史料!是一個過程與情境。歷史感的呈現,不是復原,而是一種連結。」「文化地景是張刮除重寫的羊皮紙」
路徑博物館的實踐
所謂的路徑博物館(Trail Side Museum),此一概念係源自美國國家公園中的「自然研究路」(Nature Trail,或自然觀察路、自然小徑)。
日本學者新井重三定義路徑博物館:「將分散於各處的景點,以一條可及的道路串聯起來的作法,在不移動其位置的前提下以最自然的方式引導參觀者完成他們的「發現」,而且有一個完整的連續性。」
透過"環境觀察"、"如實記錄(點)"、"路徑串連(線)"、"遊程全貌(面)"等四個步驟,以美學最基礎的"點線面"概念,可以勾勒出大地景環境裡"路徑博物館"的初步樣貌。
其中,環境觀察後的"如實記錄"建議可朝向五個面向加以記錄:(1)看到什麼?(名詞)、(2)感受如何?(形容詞)、(3)在哪裡看?(說故事的地方)、(4)隱藏的故事(歷史、神話、八卦等)、(5)變化的預測(四季、風向、陽光等)。再以趨近路徑(線)的方式把他們串連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觀光旅遊路線。
【案例說明】
基隆港周邊的旅遊地圖
利用盤點觀光遊憩資源的過程,框架出不同屬性的觀光遊憩點(區),並且依其特性給予主題及合適的趨近路線,規劃出以基隆港區為中心的東西兩條遊憩線:和平島遊憩線、湖海灣-情人湖遊憩線。
瑞雙公路-路徑博物館
瑞雙公路聯繫瑞芳及雙溪,是昔日產金礦銅礦勝地的聯絡道路,如何活化已頹壞的公路隙地?找出可眺望特殊大地景地貌的公路隙地,將「大地景說故事」作為重要的觀光資源,利用瑞雙公路的串連作為路徑博物館的實踐。
水里入口意象
將在路口所看見的遠景、中景、近景山際線條簡化,轉化為入口意象造型,讓入口意象造型不突兀地融入整體視覺景觀。
九份樹梅坪停車場
將停車場所在地可眺望遠方無耳茶壺山的特色融入設計概念,並在場域中放置五顆山石成一直線,讓隱喻的線條直指無耳茶壺山,增添在大地景的敘事性。
欣宜則在11/03課堂補充分享了一本超有趣的繪本:「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作者:Jorg Muller(約克米勒)),繪者以同一角度、每三年的間隔時間,記錄一個小鄉村二十年間的變化,帶領讀者見證一個小鄉村從碧綠青蔥的田野景致,一步步變成佈滿高樓及道路的環境生態破壞過程。 警惕每位學員環境遭破壞後的一去不復返。
這兩天出席的有來自靜浦、新社、都蘭、比西里岸、東河的夥伴們,每位都分享了很有意思、很獨特的故事與路徑。
宮宮:噶瑪蘭族登岸、種稻、岩棺故事
來自「新社」的宮宮以建議以瑪蘭文化展示中心臨海的戶外空間、海階田園裡的稻草人、舊時岩棺遺址所在的高處海階田地等地方,分別介紹噶瑪蘭族自海登岸、海階田園米倉、噶瑪蘭族岩棺故事。
秀敏:充滿兒時記憶的靜浦部落
來自「靜浦」的秀敏分享了目前太陽廣場所在地昔日樣貌(佈滿芒草)、大港口事件遺址、小時候上學(靜浦國小)的祕徑、聚落長者洗衣的小溪、天主堂旁的八角亭等地方,帶大家進入她小時候充滿調皮又有趣的生活路徑。
維倫:壯闊滄桑的奚卜蘭出海口
來自「靜浦」的維倫以奚卜蘭島(又稱美人島、獅球嶼)在大地景的特殊角色、太陽廣場昔日滿佈芒草的舊景、在舊長虹橋觀看出海口的歷史時代感(近景是新長虹橋),串連起壯闊又滄桑的靜浦大地故事。
蕙年:靜浦部落外緣祕境
來自「靜浦」的蕙年以部落外緣的祕境串起靜浦部落絕無僅有的景色,如舊長虹橋南側橋頭的聖母像是平靜心情的好地方、虹橋餐廳第一格停車位突出的天然平台是靜浦觀看日出最佳的至高點、部落中年階級在三富溪上游烤肉的地方也是她介紹給朋友戲水的好場所。
金蘭、比恕依:比西里岸充滿創意藝術的生活路徑
來自「比西里岸」的金蘭分享了比西里岸非常具故事性的山際線,如從不同方向觀看三仙台山而呈現吃飽的嬰兒或駱駝樣貌,以及在部落各角落往海岸山脈觀看頭目山,會呈現不同年齡樣貌的頭目頭像剪影;並且透過幾米畫作或部落手工藝藝術家串連起生活路徑、部落北側畜羊農家體驗等生動又富故事性的導覽路徑。
布告、綵霜、小曼、思樺:都蘭部落文史地貌旅程
布告與同樣來自「都蘭」的另外三位夥伴一同以都蘭鼻、新東糖廠、32鄰咖啡、都蘭石棺遺址、月光小棧等地,將都蘭部落的發源、轉變,以及足以俯瞰都蘭大地景的眺景點等串連起來,讓來訪的朋友在部落慢走的過程領會都蘭的文史與地貌。布告也將每處可見景致的近景/中景/遠景一一與我們分享,非常生動的介紹。
(據布告轉述耆老的說法,颱風來臨前在月光小棧若能清晰看到超遠景蘭嶼,就表示該次颱風威力不容小覷。)
(據布告轉述耆老的說法,颱風來臨前在月光小棧若能清晰看到超遠景蘭嶼,就表示該次颱風威力不容小覷。)
曉慧:東河部落感性的豐年祭觀摩
【結論】
「路徑博物館」的運用,就是將「永續旅遊準則」、「環境智慧運用」等觀念實踐在實質環境中的過程。將所分享的故事路線加以串連,就是一條條獨一無二的部落路徑博物館。
【預告】
即將在106/11/30舉行分享交流會,希望學員們以路徑博物館的觀念作為操作手法,仔細想想部落環境中有哪些資源可以加以運用、在實質環境中實踐,也讓駐地研究員與部落窗口們有機會相互交流上課的心得。(詳細說明請點擊下列連結)
另外,預定在106年12月下旬~107年1月上旬舉辦「示範點遴選」(詳細說明請點擊下列連結)
【上課簡報資料】
【分享交流會+示範點遴選說明】
【預告】
即將在106/11/30舉行分享交流會,希望學員們以路徑博物館的觀念作為操作手法,仔細想想部落環境中有哪些資源可以加以運用、在實質環境中實踐,也讓駐地研究員與部落窗口們有機會相互交流上課的心得。(詳細說明請點擊下列連結)
另外,預定在106年12月下旬~107年1月上旬舉辦「示範點遴選」(詳細說明請點擊下列連結)
【上課簡報資料】
【分享交流會+示範點遴選說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