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歷人常說「一顆石頭,養活一家人」,這是與都歷部落夥伴進行傳統領域地名與物種區位指認時所聽到的一句諺語,代表著潮間帶生態對海岸阿美族的重要性。
雖為部落藍圖討論的新加入夥伴,其實都歷部落在田野調查早已累積豐富經驗及厚實資料基礎並出版過兩本書。從前期拜訪了解部落近幾年來所關注的天空之鏡正名為巴茲風岸Pacefongan、卜峰養雞場到海岸旁垃圾掩埋場遷置等議題,這些議題面向複雜而龐大,牽動著部落內部與外部對於未來觀光發展的影響,在都歷部落討論公共事務的年齡階層尚在凝聚的現狀下,有些問題雖已獲得解決,有些卻非一時可處理。
即便如此,站在維護自然環境與部落生活平衡的立場,現階段與部落討論共識方向從既有已經盤點過的傳統地名及物種族語資料為基礎,以工作坊進行地圖指認與製作都歷環境模型來切入藍圖討論。
「傳統地名和物種的地圖區位指認真的要趕快做,不然老人家越來越少了,要趕快把這些重要的知識保留下來。」
長輩凋零是每個部落正迫切面對的,這次優先啟動的模型工作坊及傳統地名指認工作坊將書面的盤點資料延伸應用成未來文化傳承時輔助說明的工具。
工作坊的兩天都是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一早與文健站的長輩約在活動中心等帶長輩完成日常的量血壓行程後便開始在地圖上指認。由於傳統地名與物種名稱多達100多個字,當天共有20位長輩,輪流到由兩張A0海報所拼接,印有傳統領域範圍的地圖兩側一邊比劃著每個字對應的位置,一邊向我們解釋每個名稱的命名由來。
「Walay是因為長的很像縫衣服的紅線,所以叫Walay。」
我們常聽部落的人說,海裡面的生物命名是對應陸地上生物的行為、外表或是日常景象而來,在都歷部落裡也是以同樣的邏輯運作。
100多個點的指認本想是個大工程,一個早上應該無法完成,沒想到長輩們參與熱絡且動力十足,甚至有討論到一半離席嗑瓜子補充體力後再回頭繼續的長輩,整場討論充實的讓人感到非常滿足。
隨著指認進入尾聲,在圖面上開始可以看見物種分布與傳統地名背後所展現其地理環境樣貌之間的關係,潮間帶的區域標示著滿滿的藻類與螺類,外海則是有各種不同的魚,也能夠藉由危險海域的範圍理解到海象險峻的海岸區段。
地圖完成後,預計下一步與實際物種調查的科學資料結合整理出都歷部落在水域範圍自然資源的資料庫,資料庫建立顯示部落對物種的掌握與對自身文化的理解,未來提供部落作為未來劃設傳統海域的依據與水域遊憩活動管理的資料基礎,除了是透過田調轉譯作為發展部落觀光的素材外,更重要的是,當面臨文化傳承與開發等挑戰時皆能更有厚實的基礎因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