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創教育工作群」整合英國Field Studies Council戶外學習理念,運用環境教育專業與資訊轉化專長,將永續發展領域之科學研究與公共議題,設計成參與式體驗學習方案,推出「山林博物學」及「都市博物學」課程活動,提供各年齡層在真實環境(Real World)中獲得第一手經驗(First Hand Experience)的體驗機會;並協力公私部門規劃、建置、營運環境學習中心,提供人員訓練與顧問諮詢。
A.分享單位介紹:
分享者從媒體工作者,至跨領域合作組織,於2017年成立「斯創教育工作群」。
「斯創教育工作群」由一群長期關心環境永續與深耕環境教育的夥伴組成,特別關注「永續森林經營」、「都市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等議題。成員擅長運用環境教育專長資訊轉化能力,將不同領域專業及各種面向議題,設計成參與式操作與公民參與的各種服務模式,提供各年齡層在真實環境(Real World)中獲得第一手經驗(First-hand Experience)的體驗學習機會。
近年操作永續森林經營經驗分享-從關注到行動,來了解永續森林經營這件事情
a.台灣使用的木材及紙漿有99%以上皆仰賴進口,台灣的木材自給率僅有1%,進口方式產生碳足跡過高、無法控制物價等議題,因此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開始推動國產材相關計畫,不止是國產木材的運用,更重要為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惠益全民共享)的推廣:
(a1)永續林業-推動山村綠色經濟:森林主副產物多元利用、振興人工林產業、推動森林療癒及環境教育、生態營林及友善生產、發展適地林下經濟
(a2)生態台灣-建構國土生態綠網:健全森林長期監測體系、維護生物多樣性、生態友善治山防洪、摩植森林資源、原住民部落資源共管、結合社區加強森林保護
B.案例及操作經驗分享(一)永泰林業
●永泰林業-梁兆清、梁國興(新竹縣五峰鄉)
a.行動緣由:梁兆清與梁國興父子於1973年成立正昌製材有限公司。(台灣林場產業有沒落現象,織人也趨老化。)與其靠進口貨向其他林場買木材,倒不如自己來種一片森林,穩定木材來源。因故承租新竹林管處竹東事業區國的有人工林,共計4處林班地,總面積212公頃。
b.林務局的推動與輔導:
(b1)林業:林業合作社(與周邊林農組成永泰林業生產合作社)營運輔導、人工林產業振興、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林下經濟、觀光林場、副產物應用等)、林業經營管理訓練、木材加工及商品花開發等。
(b2)木業:柳杉作為模板用途從85%降為50%、其他用途為古蹟、公共工程、室內裝修、家具及其他文創產品、產值提高約20%、產能從10位作業人員提高至20-30人等。
(b3)公眾溝通:輔導友善林業經營並擴大人才培育、協力推廣永續經營理念與環境教育等,斯創教育工作群介入輔導合作,導入場域可進行的環教遊程體驗設計。
●環教專業導入設計林業教育活動方案(2018/09-2020/07)成效分析:
a.讓民眾走近/進森林,體驗森林之美。
b.瞭解生活中會使用多少種類森林主副產物體會林產物與生活息息相關。
c.知道FSC驗證之標準,認識FSC林業經營方式如何兼顧社會有益、環境適宜與經濟可行的目標,並認知如何使用森林資源才能讓森林永續。
d.了解國產木材是低碳永續材料,並透過國產材創作,認識國產材之美與應用。
●經過兩年的導入,推出第一個親子共學遊程:「森林-生林」
a.單元1-親親森林:親自合作、五感體驗、探索發現
b.單元2-買買森林:生活與森林息息相關、台灣木材使用量
c.單元3-跑跑森林:FSC驗證員體驗、薛曼捕鼠器、樹木調查
d.單元4-來自森林色禮物:國產木材DIY
●國產材的推廣溝通對象實為家長,透過前述親子共學遊程,吸引家長帶著孩童來一起共學,過程中吸收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精神。其中體驗包括:步道動物骸骨觀察、親子植物觀察與記錄、了解與森林有關的日常用品等。
●真實環境(Real World)中獲取第一手經驗(frst-hand experience)讓永續森林經營與國產材廣的社會溝通直接又有效。
●進一步思考能不能在鄰里公園就能操作?一定要走進林場裡面嗎?如以一顆樹來換算整片森林的固碳率等。
●承上,尋找一個大眾化的林場實境體驗?
a.消費者(User/Learner/Consumer)想要什麼?
亦為難以長時間或多天數的深度體驗為規劃方向:
(a1)時間、空間須配合林場作業配合:
-每年逐場重新現勘,尋覓適合地點、調整適切時間、必要時更動流程,籌畫成本提高
-需考量使用者之體能適應性與舒適度,安全風險提高
(a2)林場多位處偏僻,交通不易達:
-都會區前往需較高的運輸成本
-抵達之後徒步林道、作業道至活動地點考驗活動參與者之年齡、能、心理適應力。
(a3)山區天候變化大
-無雨備空間,經常需要延期或取消,進行中的活動只能暫停難以變更,成本因而提高
(a4)基礎硬體設施不足
-停車空間、步道狀況、盥洗設備、餐食供應,易造成活動參與意願降低。
b.林主(Provider/Owner)要面對什麼?
(b1)初期經濟效益不高:
-相較於林木生產,因應大眾基礎服務的投資效益低,難估經濟益。
(b2)林業經營跨足體驗經濟之門檻:
-業經營實務與方案規劃、設計、帶領分屬不同專業,所需人力資源的專長、背景、甚至人格特質極不相同。
(b3)缺乏專責人員:
-服務業必須配搭的行政作業極度繁瑣,需專職人員處理。
(b4)維繋本業之餘須同步思考透過產業升級來增加林產產值
推動永續林業體驗示範計畫:
a.從2018-2020年,共操作10哥梯次的森林-生林課程活動教案,共有63組親子、180人次的規劃與執行。當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發現,學員認同森林循環利用以及選用國產材,及產業限制與軟體的不足。
b.因此從2021年起,執行推動永續林業體驗示範計畫,啟動體驗經濟在生產性人工林裡發生的脈絡:
(b1)從小眾旅遊起步,擴及影響力
(b2)包裝限制條件成為行銷誘因
(b3)初期的產業輔導及陪伴,讓林農看見永續經營體驗活動的價值
(b4)突破傳統產業框架,溝通林產業升級
c.計畫目標:(c1)依「林場觀光發展內涵」建立永續林業體驗示範場地→(c2)建構林場品牌形象,促進公眾溝通,讓更多人瞭解森林永續經營及國產木材利用觀念→(c3)培養專業人才,協助與輔導林場未來能自主推廣永續林業之遊程。
d.計畫願景:(d1)後疫情時代旅遊新選項(從林場變成體驗場域)→(d2)為林場主在成林收穫前帶來另項實質收入→(d3)國人從對永續林業的認同到採取行動
●永續林業體驗場地規劃、設置與維護:
a.幾處林班的選址評估指標:腹地適宜性、交通便利性、市場可行性、安全性等
b.體驗路線規劃:不同路線的定位於主軸不同、雨備方案等
c.硬體設施:如廁所等(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野地廁所)
將林業生產的流程拆解成「森林永續迴圈」(→更多的林木體驗想像?): 造林→刈草→修枝/切蔓→疏伐→主伐→造材/集材→運材→工廠裁切→加工→成品
●以林場實驗體驗為發展主軸,針對不同參與者,就林業生產循環中不同階段,選擇適當的林業體驗內容,產出輕度休閒到深度體驗的四個林場體驗遊程方案:
a.一日型/創造力·林業實務:對象為成人大眾
b.一日型/學習力·林場巡禮:對象為親子大眾
c.一日型/見學力·林業溯源:對象為專業工作者
d.二日型/實踐力·林業生產循環:對象為一般大眾、專業團體
(*於活動時之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文件收集及調查與分析很重要!)
●異業結盟·跨域整合:生態監測、環境營造、場域、顧問團隊、執行團隊、機關等。
●共學人才培育:林場研修生招募與培訓,可於假日來兼職帶活動,或在外成為種子。
●定位清晰:從休閒與療癒開始認識林業。
C.案例及操作經驗分享(二)永在林業
●永在林業-蔡瑞鴻、林家鼎(屏東縣車城鄉):
●FSC(TM)驗證林之體驗活動發展與推廣計畫
a.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創立於1993年的非營利組織。由來自26個國家的130個環保團體、保育組織、林木公司、原住民代表等成立。為森林經營提出一套驗證標準,,並藉由標章的使用,使森林資源有效管理、合理利用。確保森林資源能夠永續且滿足當代人及後代人的社會、經濟、生態需求。
b.盤點FSC驗證林場遊憩資源:環境面、經濟面、社會面等->有哪些是可以被體驗的?亦需作林場與木材加工廠遊憩市場性分析。
c.經過環境資源現況、林業生產循環、FSC三面向、遊憩市場性等分析後,以「林業實地體驗及FSC驗證事務」為主軸。擬定發展方向:
(c1)方案的包裝與行銷是關鍵,以吸引人的活動或內容作為體驗主軸
(c2)從生活中切入談森林、林業,例如:從飲食出發。
(c3)FSC負責任的林業經營是特殊性/差異性,亦可幫助認同林業經營
(c4)方案採場次、季節、數限定、預約制,凸顯稀少性與特殊性。
(c5)可思考適度改善基礎設施
d.完成兩套參與式體驗方案:
(d1)輕度休閒/對象為首次接觸林業之一斑大眾或親自團體:香菇原產·林業體驗-生產溯源福安菇一日遊
(d2)深度體驗/對象為欲深度學習之一斑大眾或專業團體:林場經營·餐桌想像-永續林業體驗工作坊
(d3)大專青年營隊合作等
e.轉譯的專業+引導的策略:將「林業」這個複合的科學及實務,轉化為淺顯易懂、平易近人的互動式體驗。將平日習慣的用語以及理所當然的工作,以自信的語言與態度說得讓一般聽得懂且有感。
(e1)有意義的解說:創造有意義的方案體驗:林場參與式體驗方案環境教育意涵與解說技巧實務
(e2)環境教育教材教法:林場環境教育教材教法實務與應用+林場環境教育活動操作與體驗
(e3)安全管理實務:林場遊憩之安全管理實務操作及風險評估+永在林業加工廠風險評估實地演練
(e4)客戶服務系統:參與式體驗方案行政作業與客戶服務系統說明
f.參與式體驗方案教具優化:橫坡整地模型、製材率手繪圖示等
●不只是作轉譯而已,過程中亦需作永續經營評估:
a.遊程承載量評估:生態、設施、實質、社會等承載量
以林場體驗場域和路線為研究範圍,依據該場域之經營管理目標,研擬出本場域單次活動之「最適乘載量」以及一年活動之「最大乘載量」。->透過觀察、問卷、訪談等調查法
b.針對各項體驗方案作成本效益評估:直接成本、直接及間接效益、社會效益等
已設定不同的目標對象,期待可看出針對不同客群進行永續森林經營社會溝通的效益差異,且可進行每一套方案之個別成本效益分析。
c.目前尚無觀光林場法源依據,故針對土地所有權屬、可容許使用項目、地方創生政策推動、發展觀光休閒事業等面向進行分析:
國有林事業區出租造林地管理要點、森林法及森林法施行細則、農村再生條例、農業發展條例、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發展觀光條例、社區小旅行合法納管公聽會等
●團隊今年起朝自主營運努力:
a.永續森林經營:政策認同與參與、木質材料的選擇
b.林/木業工作者:被肯定、被看見、被認同、技術與人才的投入與提升
c.林/木業產業加值:體驗經濟拉抬一級產業的價值
d.公眾認同/參與:公民行動打造更永續的森林環境
e.休閒遊憩產業:深度旅遊新選擇
f.跨域整合:異業結盟挖掘更多產業潛能
D.步驟化轉譯試操作(一)
●你的部落/社區/組織為什麼要做體驗產品?第一步需先確認彼此願景目標是否一致?
a.範疇包括達成當代組織願景/達成環境溝通目標/場域環境議題/場域資源獨特性融入/創造永續經濟收益
b.校準總體方向,確保體驗產品核心價值展現。並了解與掌握供給面、需求面、支援面,確保高品質服務,強化及進化組織的軟實力
c.目標導向的體驗產品設計:從組織的價值與目標、活動方案、活動模組、活動單元,都是一致性且互相呼應的。
●用一句話,說明你的體驗產品之主軸內涵?
a.參考以「課程地圖」系統的形式來梳理:願景→理念→目標→主軸方向→資源整合→特色主題→課程(遊程體驗/旅遊商品)內容
b.方案發展:意義為何?與生活的連結?五感?…想一想民眾/遊客為什麼要聽你解說?
●自我評估,為什麼使用者/消費者願意選擇你的體驗產品?
a.創造收益與維繫公益價值的平衡
b.「古早」行銷4P(產品Product、行銷平台Place、價格Price、宣傳Promotion):似乎都是在談有了產品以後的操作->但在產品之前?→重新分析市場定位、設計新的4P
c.STP的行銷策略:市場區隔(Segmenting)→選定目標市場(Targeting)→市場定位(Positioning)
(c1)所有的行銷策略都見建立在STP上
(c2)隨著產品或服務生命週期的轉變而需要有不同的市場分析以及定位。
(c3)藉由市場導向的策略規劃,維持競爭力並避免市場流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