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場|
🏚️ 地點 : 貓公部落聚會所
🏚️ 地點 : 美山部落-小心沙發
分享單位:節點共創(成立於2018年)-以專案方式與政府單位元合作,以專案培育在地人才,以文化藝術為行動,進行跨領域與跨界合作,促進部落村落發展方案。提供創造者合作規劃,展演統籌,行銷推廣,異業資源整合。
【第一部分:為什麼要田調】
部落的田調常被定位為協助部落文化傳承,甚至是觀光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但田調非常不只是這樣,它甚至是創新和轉譯的靈感來源。
分享者:蘇素敏/節點共創執行長
(一)節點共創團隊行動介紹
- 過去五年在東海岸豐濱鄉
1.調查訪談與文化探勘:紀錄部落耆老分享的山林與海洋生態知識、傳統生活方式及材料應用,建立花蓮豐濱地區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海景」知識系統,傳承自然生態運用智慧。(PS.講師提醒,資料須返還給部落)
2.社群的情感建立:透過許多的共作與共創,產生彼此更深的理解,建立如工作夥伴朋友、家人的情感。
3. 藝術行動以花蓮豐濱鄉的山林海洋環境作為據點,創造不同形式的參與連結。以部落生態調查、文化紀錄與傳承教育為基礎,透過藝術、社會設計方案,規劃地方文化材料圖誌出版、藝術創能工作坊、藝術家工作營等,與在地居民共同實驗材料,對外則以森川里海藝術季、專題展覽等活動,邀請各領域的訪客認識部落傳統智慧與里山、里海生活的重要及珍貴處。期望建立一個涵蓋傳統生態知識應用及當代藝術創能的共用基地,推動教育與創新經濟的循環營運模式,延續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 行動的進程與脈絡:從107年進行生態調查與文化訪談,建立社群情感,以及相關的材料、人力需求等資源盤點,發展至藝術創生、藝術季、志工平臺等階段成果,到未來的十年,期待能有創新經濟模式,創生活、創人。
- 近年田調的相關行動
1.近兩年進行田調行動的量化,評估其社會影響力,如進行的主題、場次、部落、受訪者、翻譯、材料種類、製作技藝等數量。
2.書寫->藝術共創(與藝術家、小朋友、長輩)->屬陪伴型創能
3.材料盤點->材料實驗->技術優化創意練習
今年起,目標不是急著要達到多少的創意商品,而是追求文化材料的細緻化及優化,如各部落都會運用到的「藤」,如何從大家只會用來作背簍等生活器具的方式,創造出高價格(價值)的產品。
4.社群創造動能¦表演藝術共創¦傳承型與經濟型展演
所謂的表演藝術不是美麗的燈光、美麗的舞臺,而是在地生活原本該有的樣子,就是很好的展演。
5.工作營學習->藝術創作->展覽
6.地方人力需求與資源盤點(盤點在部落生活及移居或旅外的人的專才)->引介外部人力與旅外族人參與->共作
(二)田調如何影響一個地方的活動
- 一切都從產業兩字說起
1.談到透過計畫案協助部落/社區發展,各公部門都是以產業兩字切入,但產業到底是什麼?是幫部落開發文創商品?設計遊程?
2.以捷安特作比喻,他們不需要自己生產腳踏車,也不用擔心材料問題,廠商自然會因市場競爭而提升腳踏車材料的品質,捷安特只需要將設計圖交給廠商,有品管及行銷專才,就能形成產業鏈。然,這樣的模式對於部落來說太遙不可及,對於部落發展,最關鍵的因素還是來自於「人」。
3.部落過去及現在的產業盤點(文創商品?遊程體驗?)->找出地方DNA(生活哲思、人的處事態度)->「材料」(口述訪談、創造動能)->轉譯
4.從田調訪談的過程中找出創造動能,進行經濟型或傳承型的製作,如媒合在地旅創資源發展經濟型製作、透過創作活動紀錄傳承部落文化、部落傳統文化與生態運用繪本、藝術創生主題策展等方式,進而期待朝各領域動能循環發展。
5.因田野資料會越來越龐大,資料如何有系統地保存與管理著實重要。
- 藝術季、藝術家、藝術品,與地方的關係是什麼?
1.對內:貼近在地的策展方法-mihoyo交換
在策展前邀請相關藝術家參訪部落,跟部落長輩學習、彼此交流創作經驗,用原民mihoyo(交換)的精神,更深入瞭解部落、尊重部落後才開始他們的創作。
2.對外:以地方為主體的對話與溝通方法
(1)在地方內部:如舉辦部落火堆論壇,針對部落面對的議題設定題目:如曾在港口部落討論「太平洋是我們的冰箱」、復興部落討論「部落的女力」、貓公部落討論「旅行作為一種文化實踐」、磯崎部落討論「低限建築的實踐」。
(2)在地方外部:從學者及藝術家較學術性的角度討論,如森-川-里-海-花蓮文化地景在地自治的新趨勢、人類學式的研究到創作實踐、當代藝術的地方根植性、環境美學等。
3.在協助地方發展產業前要做的:社群在地形象的再生與賦權、社會、公民參與行動、社區意識的認同感、文化覺醒與自信/生態/人文景觀、內部喚起合作與連結等,進而促成地方集體且永續發展的力量。
- 再回到產業兩字,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
1.問題:(1)逐漸失去認同感和被剝奪的語言、(2)家庭支持系統失所及體制教育失衡所帶來的文化浮根、(3)傳統的生活價值被迫現代化而斷裂,造成知識體系逐漸失傳、(4)主流價值與資本主義造成的城鄉落差與人口流失等 ->文化環境營造及落地創生機會
2.解決方法(以文化知識課程為例) -永續與友善的創新經濟模式:
(1)學習製作獵寮(內部的創造者):向耆老學習瞭解地理地形、生態環境、禁忌、儀式、材料與技藝等。
(2)創意工作者授課(外部的創造者):將學習到的狩獵知識以藝術創意與現代工具轉譯,回饋學習並成為文化傳遞者。
(3)形成文化教育模組
(4)對內-傳承型:文化自主(回到部落的成人、孩童的學習) ,支持部落族人學習自身文化,產生認同與自信,並成為留在部落的人才。->經過文化浸潤後將來變成產業人才-回到(1)。
(5)對外-經濟型:多元文化學習,對象為國內外學生及一般大眾付費參與。->進行創新經濟,再將收入回饋到傳承型的文化浸潤裡,形成循環。
(三)結語:我們「生」在這裡「活」,這是我們努力的動力與目標。
【第二部分:在部落田調沒有效率也是一種效率】
受訪不是部落日常生活,田調工作者有沒有準備好自己,接受與應對受訪者的各種狀況。在部落裡做田調不只要打開五感感官,更需要打開同理心,並將自己在部落生活的經驗轉換成深化訪談的技巧。如何準備好自己面對各種突發問題與承接意外的收穫。
分享者:王力之/節點共創創意總監
(一)田調經驗分享
- 田調案例
1.跟著部落阿公造一個已消失四五十年的純泥巴爐灶:在實作的過程中,是自己也親眼所看以及親身所感受,因此當下詢問的問題以及對方的回答,才會自然又細膩,更會發現意想不到的議題。這是普遍口述訪談方式不易有的收穫。(當四五十年後重現的爐灶點火的那一刻,阿公的眼神、參與製作孩子的眼神,是團隊一直做田調的動力。)
2.圖鑑收集:透過林務局的活水計畫作水下生物調查,以及生活中會接觸到的生物(食物)作收集,並向部落耆老詢問其阿美族語的名字。有趣地發現,耆老們對於不能吃不能用的事物,就沒有名字。
3. 除圖鑑收集,搭配其他計畫調查出目前東海岸可以吃的海菜,約有二十幾種。
- 田調的方法與工具
1.在部落裡會講故事,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會講故事、唱歌有可能會成為部落的領導者)
2.過往沒有「學校」的年代,部落透過口傳作下一代的教育,其重要的場域:
(1)男生聚會所
(2)家屋外的sasa(大樹下像床一樣休息的空間)講故事
(3)幫忙死掉:家族若有人往生,會在部落裡找一個特別會說故事的人,來講往生者的故事,帶領大家回憶與其相處的點滴。
(4)唱出現場:依環境即興地唱出當下
- 田調的轉化與產出
1.《港口部落阿美族海洋生活知識繪本-Makota’ay港口部落_riyar海洋》:共產出十個單元,內容由六位部落耆老的口訪資料轉化而成,記錄港口部落族人過往與這片海洋一起生活的故事與智慧(riyar-意指好久以前)。回顧口訪的過程,是與時間在賽跑。
(1)其中一個故事的口訪心得分享:潘金水阿公描述過去是嫁給他的太太,但因太太家族裡姐妹太多,並沒有被分到陸地上的土地,所以夫妻倆艘竹筏去耕耘大海。在訪談的過程能夠聽到部落的長輩講出的話是充滿詩意的,且體現出他們對待土地的方式與精神。
2.《sukaw qanan ay waRang-不能吃的螃蟹》:繼第一次港口部落阿美族的田調成果後,田調範圍擴大至整個豐濱鄉,以新社部落噶瑪蘭族的傳說故事為田調主軸產出的繪本,也藉此開始認識噶瑪蘭族。此系列也有出版另外一個港口部落的故事《Patenas-巴的那斯-阿美族男人生命的重要儀式》。
3.《這是你最愛的東西,記得帶走!-zasu ay Raybang naRin kalingunan mazas.- 噶瑪蘭生死儀式》:在新社部落的傳統裡,若家中有丈夫往生,巫師阿嫲會幫遺孀做生死儀式,作為一種在世者跟往生者離婚、切割的儀式。
4.《我們在這裡-I tini kami》:磯崎裡不同族群在不同時期來到這片土地,如何一起生活的故事。繪本透過團隊與磯崎鄰近村落耆老共同製作。
5.《poroden ko faloco’-媽媽的苧麻線球》:貓公部落當時在發展苧麻產業,因此藉由部落女性的角度去講苧麻這件事。
6.《i Laeno’ay a mato’asay itiya’ay ho a demak-老人家,以前…大港口的故事》
7.《臍帶之地-豐濱地方文化材料圖誌》:以內需產業(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與外部需求的產業的地方文化材料為訪談主軸與架構,進行五個部落的訪談(磯崎、新社、復興、貓公、港口部落),彙整出50種文化材料。
- 田調的前置作業
1.田調步驟:設定(a1)主題與(a2)人物->(b)訪談事件的(b1)時令、(b2)禁忌、(b3)儀式->(c)帶出的物件->物件的(d1)材料、(d2)形制、(d3)工法
2.口訪前先將會延伸的問題/議題有哪些寫下來,以山林主題為例:
(1)獵場的範圍(腳走得到的地方都是獵場)
(2)上山的儀式
(3)動物的習性
(4)狩獵的方法、獵法的演變、山的故事
(5)獵人的神力、獵的禁忌
(6)如何帶獵物下山、吃肉的儀式等
(二)結語
部落的老人家說:「這片土地是祖先身上的灰塵。」文化是生活、藝術是思想、產業是分享,文化藉由藝術與產業而永續。
所謂的「部落」到底是什麼的樣子,透過口訪不同的老人家,不同的主題,試圖拼湊出阿美族的生活與精神。我聽來的故事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傳承給他們。我一直以來是一個轉譯者。我希望部落的故事,透過不斷地「述說」,甚至是其他的形式(當然包含我擅長的藝術)傳播。每個孩子都可以是一個轉譯者,但身為轉譯者的前提,要清楚正確地知道轉譯的內容,我們的課程就是要讓孩子親身經歷後,期待能透過身體勞動的記憶,在孩子的心中刻劃出部落生活,因反覆內化後,才有可能述說出「真實」的故事。
【第三部分:田調資料轉譯與運用】
田野調查的資料如何串連部落內和部落外的創造者maker,以及透過創造動能進一步轉譯與運用。
分享者:李昀/節點共創專案經理
(一)田調準備經驗分享
- 關於田調方法的學習
1.眼見為憑
2.共享的時光
3.共同完成一個畫面
4.工作目標的設定
- 田調工作可以對應的事
1.作為集體的記憶與智慧的記錄
2.讓知識系統更加完備
3.成為在地可應用的資源(教育、創造、創業)
- 每場訪談的工作流程
1.前置準備:
(1)徵詢同意(部落、受訪者):徵詢同意包括來訪談、影像及文字記錄等
2.田調現場:
(1)提問的方法:在田調前可能預設了很多的問題,但在當下或許順著話題直接地提問,反而會讓長輩講出來龍去脈,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2)族語的轉譯
3.資料整理:
(1)逐字稿(抓出族語,其有可能就是關鍵字及重點)
(2)影像
- 現場記錄會注意的事
4.拍攝紀錄
(1)技藝步驟的示範
(2)現場工作照片(人、環境)
(3)隨手記下的文字、塗鴉
(4)記得拿起相機
(5)手機也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5.影像紀錄
(1)比劃的動作:長輩習慣用手腳去比劃,如一個物件的大小、高矮等,也要敏銳地機動性拍攝一些動作、手勢等特寫。
(2)遠近、角度
(3)腳架
6.音檔紀錄
(1)與影像互相支援
B.前期森川里海藝術創生計畫執行經驗分享
- 部落持續進行的工作
a.生態調查與文化訪談
b.地方文化材料圖誌出版
c.藝術行動找出材料應用方式
d.森川里海藝術季、主題展覽
e.教育行動
- 森川里海藝術創生計畫兩大主軸-部落材料實驗、及表演藝術
a.部落材料實驗:
(a)部落植物色彩、植物顏料製作:藝術家汪思廷以植物為部落田調主軸,在港口、貓公、磯崎部落,除了調查部落可食/使用的植物外,透過自身的專長,在過程中將不同的植物製成部落的植物色粉,並與部落媽媽們分享。
(b)山芙蓉纖維、腰織機、苧麻:藝術家康雅筑擅長織染,在貓公部落以山芙蓉纖維作為實驗項目,透過工作坊與部落族人一起實驗與應用。
(c)野土、阿美陶、首飾設計:藝術家吳淑麟與貓公部落族人一起進行阿美陶的製作。
(d)虎爪豆、植物染、繪染:藝術家王秀茹、王力之,在港口部落運用虎爪豆做植物染。
(e)礁岩、採集、潮間帶色彩:藝術家林介文在港口部落的海邊,透過採集撿拾來呈現海岸環境的不同材質。
b.表演藝術:
(a)復興部落家族時光寶盒家庭物件故事(重點分享其中之一):藝術家黃純真在復興部落以一個家為單位作記憶寶盒的物件分享,開啟與部落的交流。看看這個家裡面有什麼樣的獨特物件,當這些物件被拿出來的時候,長輩就會開始講述這個物件的故事,也可以從物件馬上連結到物件跟人的關係,甚至是家裡不同年齡層所關注的焦點的交流。
【第四部分:田調轉譯分享
- 《時間的味道》紀錄片】
歷時2年拍攝及製作、國際上倡議的「里山里海」環境保育觀點,與原住民部落的傳統文化及生態倫理不謀而合。從以影像真實記錄港口部落珍貴卻已漸失傳的anato(醃魚)、siraw(醃肉)、talitalidan(米篩)等手藝與製作過程中蘊含的生活智慧,從籐編帶進食物的味道,再用味道記憶住時間,用紀錄片為部落知識傳承盡一份心力。
導演:陳武男
企劃執行:節點共創NodeCreative
監製出品: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