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4的文章

【由模型製作的小型部落參與為第一步,開展不同視野觀看聚落空間與山海環境的關係,共同想像未來部落觀光發展的可能。】

自103年起即參與東管處部落觀光產業聯盟成員之一的都歷部落,於110年東管處辦理之「成功地區水域遊憩活動場域規劃案」中指認為水域遊憩基地發展潛力區域。 因巴茲風岸Pacefongan水域發展議題,經由與部落夥伴討論,決定以都歷聚落及巴茲風岸鄰近海域作為討論範圍,以傳統地名指認工作坊、模型製作工作坊等作為操作工具,邀請部落耆老與年輕夥伴共同盤點與梳理部落資源,作為永續觀光發展藍圖之基礎。都歷部落的「模型製作工作坊」,不僅是與部落夥伴一起動手作交流模型應用的各種可能性,同在都歷部落傳統領域範圍內的東管處夥伴也加入了製作的行列,從共同攜手小型參與開始,擴大未來發展的可能想像。 ● 不同空間尺度下的模型,看見的空間樣貌與讀出的訊息都不一樣。 先透過模型案例照片分享,讓大夥理解不同空間尺度下,所產出的模型樣貌很不一樣,也有不同的應用方式。在小尺度的空間模型中,作為空間細部設計的溝通工具,牆面、階梯、街道家具…等設施尺寸、材質選擇以及整體空間感的營造,以及人體尺度都能清楚呈現。而在大尺度的空間模型中,可以看見自然地景的地形地貌的變化,山、海、河川與地形的關係,去了解地理環境的特徵。 ● 比例概念與比例尺應用是作為模型操作中的重要工具 模型製作是以比例大小進行空間的縮放,要先設定預計要製作模型的空間範圍,建議以圖紙面積回推實際模型尺寸,並且確保需要呈現的內容可以被看見。在比例設定上,通常會設定可整除的數字,以利進行比例換算,也可以直接透過比例尺進行測量運用。 因此,大致可以歸納出不同比例的應用方法: 1. 比例1:3000-1000,通常會呈現當地的特徵景觀,包含起伏的土丘、地平面的變化、地形(山脊、海、河….谷) 2. 比例1:500,強調聚落樣貌與周邊環境的關係,呈現房舍與街道尺度、周邊植被等。 3. 比例1:100,在小尺度的空間中呈現細節,包含街道家具、基地結構物、材質等,強調人與空間的關係。 ● 更重要的是開始做模型之前,要先思考為什麼要做模型呢,做模型的目的又會是什麼呢? 本次模型製作的設定範圍以最北邊的水無橋至最南邊的半屏橋之間,距離涵蓋都歷部落傳統領域範圍,期待模型完成後,從中可看見聚落與周邊地形、地貌、山海之間的關係,未來模型也可應用於傳統領域的指認與標示,更重要的是,後續可利用模型進行導覽解說,達成部落文化傳承的目標。 在部落年輕夥伴同時也是東管處部落窗口的詩...

【從傳統地名指認工作坊開始建構屬於都歷部落的水域自然資源資料庫】

都歷人常說「一顆石頭,養活一家人」,這是與都歷部落夥伴進行傳統領域地名與物種區位指認時所聽到的一句諺語,代表著潮間帶生態對海岸阿美族的重要性。 雖為部落藍圖討論的新加入夥伴,其實都歷部落在田野調查早已累積豐富經驗及厚實資料基礎並出版過兩本書。從前期拜訪了解部落近幾年來所關注的天空之鏡正名為巴茲風岸Pacefongan、卜峰養雞場到海岸旁垃圾掩埋場遷置等議題,這些議題面向複雜而龐大,牽動著部落內部與外部對於未來觀光發展的影響,在都歷部落討論公共事務的年齡階層尚在凝聚的現狀下,有些問題雖已獲得解決,有些卻非一時可處理。 即便如此,站在維護自然環境與部落生活平衡的立場,現階段與部落討論共識方向從既有已經盤點過的傳統地名及物種族語資料為基礎,以工作坊進行地圖指認與製作都歷環境模型來切入藍圖討論。 「傳統地名和物種的地圖區位指認真的要趕快做,不然老人家越來越少了,要趕快把這些重要的知識保留下來。」 長輩凋零是每個部落正迫切面對的,這次優先啟動的模型工作坊及傳統地名指認工作坊將書面的盤點資料延伸應用成未來文化傳承時輔助說明的工具。 工作坊的兩天都是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一早與文健站的長輩約在活動中心等帶長輩完成日常的量血壓行程後便開始在地圖上指認。由於傳統地名與物種名稱多達100多個字,當天共有20位長輩,輪流到由兩張A0海報所拼接,印有傳統領域範圍的地圖兩側一邊比劃著每個字對應的位置,一邊向我們解釋每個名稱的命名由來。 「Walay是因為長的很像縫衣服的紅線,所以叫Walay。」   我們常聽部落的人說,海裡面的生物命名是對應陸地上生物的行為、外表或是日常景象而來,在都歷部落裡也是以同樣的邏輯運作。 100多個點的指認本想是個大工程,一個早上應該無法完成,沒想到長輩們參與熱絡且動力十足,甚至有討論到一半離席嗑瓜子補充體力後再回頭繼續的長輩,整場討論充實的讓人感到非常滿足。 隨著指認進入尾聲,在圖面上開始可以看見物種分布與傳統地名背後所展現其地理環境樣貌之間的關係,潮間帶的區域標示著滿滿的藻類與螺類,外海則是有各種不同的魚,也能夠藉由危險海域的範圍理解到海象險峻的海岸區段。 地圖完成後,預計下一步與實際物種調查的科學資料結合整理出都歷部落在水域範圍自然資源的資料庫,資料庫建立顯示部落對物種的掌握與對自身文化的理解,未來提供部落作為未來劃設傳統海域的依據與水域遊憩活動管理的資料基礎,...

【讓都蘭部落文化輸出量能持續發酵,啟動都蘭鼻旅遊服務基地共好經營討論】

都蘭部落與東管處從打架到一起跳舞的故事,還得從 1998 年說起,當時東管處依行政院核定計畫,於都蘭部落傳統領域之都蘭鼻進行 BOT 渡假飯店開發案的推動,在未與部落充分溝通並達成共識的狀況下強行辦理諮商同意,有違辦法的原意,也引起部落劇烈反彈;後亦因劇作家陳明才事件使得部落聯合一眾藝術家、組織持續抗議,致部落內部角力不斷,公私兩方也形成對立關係。都蘭部落亦在抗爭的過程中,凝聚部落組織能量及滋長捍衛部落傳統領域主權的意識。 開發案歷經幾翻延宕與重啟,東管處的立場從原本的公務執行,逐漸轉變為跳脫公部門的本位思考,嘗試站在部落的角度傾聽、理解,並打破處內科室業務間的隔牆,鼓勵公私共學,讓處內同仁也能夠更貼近部落原始的聲音;透過培力計畫的輔導與支持,創造彼此能夠平等對話的平台,並與部落開啟願景藍圖的討論,協助部落建構觀光發展的基礎。或許這中間的轉變,成為了故事的轉捩點。 2017 年至今,東管處與部落已從部落議題的討論、自然 / 文化資源的盤點、後山 - 聚落 - 都蘭鼻三個核心區塊的發展定位,逐步梳理出符合部落期待的藍圖;這些溝通與理解,讓都蘭鼻的發展不再是害怕提起的敏感議題,而是部落與東管處之間邁向合作共好的果實。 在培力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人力外流仍為多數部落的核心議題與困境,地方經營主體的培力是穩健部落永續觀光發展的關鍵,有了安居樂業的具體樣貌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回鄉。因此,承續公私部門於都蘭鼻自然旅遊地的發展共識、與都蘭鼻旅遊服務基地規劃的階段性成果,下一步即將啟動據點所涉經營管理項目之潛在經營主體的培力與討論。我們期待都蘭部落文化輸出的量能能持續發酵,讓都蘭部落永續觀光發展更往前邁進。

【致石雨傘美麗港灣背後的一群守護者】

本年度駐地研究員計畫的執行,比往年更聚焦在東海岸水域遊憩發展與據點公私合作經營管理的討論上,因此,有幸認識台東縣成功鎮水域活動熱點的關係社群-石雨傘聚落的夥伴們。還記得初次登門拜訪水域遊憩業者前的一點時間,趁着天色還亮沿聚落小路下到港邊,盡入眼簾的是整潔的漁港與遼闊的海,不禁讓人懷疑,這麼乾淨的漁港真的是台東的玩水熱點嗎? 後來與在地居民兼水域遊憩業者討論未來港區的發展時才了解到,原來眼前的這群大哥們在回鄉的這數年來,趁著難得的閒暇時間不辭勞苦地默默守護着自己的家園。「用嘴巴講講大家都會啊,但要實際去做,有幾個人願意?我回來十二年了,從一開始都會固定放垃圾桶讓遊客丟,亂丟的被我看到我會罵喔,到現在直接把垃圾桶收起來,你看看哪裡還有垃圾!」潘教練雖然抱怨着,但言語中似乎能感受到他對家園的愛以及為遊客行為教育的成功而感到自豪。 2024年秋末冬初,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花東地區還未能從「山陀兒」的災情中復原,強颱「康芮」又來襲。正好位在這次颱風登陸點的石雨傘港區,在一波又一波強陣風的襲擊過後,從整潔的海港變成一片狼藉。熟知這片海域性情的潘教練(兼救生員及土石流防災專員),早在狂風大雨來襲前,第一時間收起港邊的救生圈,準備好監測通報用的雨量筒;等天侯回復平靜後立刻動員疏通溝渠、清掃通道、撿拾雜木,在最短的時間內把環境清整回原本的靜謐。 感謝石雨傘美麗港灣背後的這群守護者的付出與鼓動,讓到訪石雨傘的旅人們能以更環境永續的角度看待東海岸,一起來成為東海岸的環境守護者。 (特別感謝照片提供者-潘忠和教練)

【從資源盤點與部落踏查開啟重安部落藍圖討論的新篇章】

  重安部落是今年新加入駐地4.0部落藍圖討論的夥伴,定期我們會與幾位部落重要關鍵人物(里長、理事長、牧師、部落主席)與潛力培養的年輕族人一同在活動中心相聚,從每一次的訪談中了解現有遊程內容及資源使用方式在發展觀光時所面臨的現況與挑戰。但說起部落藍圖究竟要做什麼?討論什麼?如何開啟討論?對於新加入的夥伴總是一個不太清楚的概念。 為理解部落藍圖對於整體觀光發展視野的重要性與目的,站在保有部落主體性並做為未來觀光發展素材目標下,一開始先以工作坊的形式來盤點部落內重要的公共設施、文化設施、傳統祭儀、生活採集點等元素,掌握可使用的資源樣態。而在資源盤點工作坊的討論除了定期參與的部落夥伴持續以分組指認、便利貼書寫來蒐集各自所知的部落資源以外,也邀請了部落長輩敘述記憶裡所見的部落及曾經在部落生活時所應用的傳統知識。 攤開可以看見部落核心聚落區與周邊溪流、山脈的航照圖,一邊跟著耆老們族語的闡述,一邊隨指尖與眼睛的遊走在紙本地圖,疊合不同時空背景與個人記憶所形塑出來的部落樣貌更加立體迷人。  討論的過程充滿樂趣且耐人尋味,由於長輩們在不同人生階段離鄉打拼,又在各自時間點返鄉生活,產生關於部落記憶認知差異,面對彼此觀點上的落差不免會有激烈的討論與說服,需要由更年長的耆老出面協調才能達成共識,這也展現傳統年齡階級在重要時刻的影響力。經歷盤點、確認、再盤點、再確認的討論循環,隨著自由加入的氛圍,逐漸熟悉地圖指認的溝通方式後,重安部落每次的藍圖討論都比前一次加入更多人,也開始有新面孔出現。 一次次的聚焦、重整部落需求後,除了現有的大石壁遊程路線外,也提出在既有遊程路線創造延伸體驗來增加遊客停留時間的構想,並正醞釀另外一個以身心靈放鬆為概念的遊程,同時也在圖資平台的課程中,應用平台工具評估閒置空地改造的可行性。 在多次需要動很多腦的討論後,動動身體的路線踏查也可以激發夥伴分享新的想法,我們一起走進山裡,看見傳說中會走路的樹,也在一片被雜草與竹林覆蓋的坡地親眼見到曾經用來蒸餾香茅的流籠;在深處山林的自然環境氛圍下,部落夥伴也分享了對於傳統植物(山胡椒、香茅、魚藤)復育的想法。 部落藍圖的討論是一段漫長而綿密的過程,結合靜態與動態的參與,重安部落用自己的步調、積極參與心態慢慢勾勒出藍圖初始的樣貌,即便年齡階級的傳統仍在回溯建構中,但在此刻願意參與的夥伴也正走在成為傳統的路上。希望持續的藍...

【113年交流分享會】活動紀要(2)共學討論

 時 間: 113/11/22 (五) 10:00~16:00 地點:成功海銀行 邀請與會來賓: (1)培力部落(港口部落、奇美部落、重安部落、石雨傘聚落、比西里岸部落、都歷部落、東河部落、都蘭部落) (2)東管處同仁 (3)學者與業師: 國立東華大學法律學系 / Awi Mona 教授兼系主任、 法律扶助基金會原住民族法律服務中心 / 羅惠馨律師 //////////////////////////////////// (二)第一階段討論:【環境共好公私觀點分享】 由與會部落代表以及東管處部落窗口各科室代表,分別組成「部落組」及「公部門組」二組,針對以下 3 項議題進行觀點討論與整合分享;各項議題含 20 分鐘組內討論與整理、及各組 5 分鐘發表。 1. 議題一:誰能夠代表部落? ( 1 )部落組綜整內容 A-1. 你心目中覺得部落代表的人任務和責任為何 ? .部落代表的定義:可以是一個與傳統制度連結的組織;也可以是對分工有共識,有各自分工的一群人。 .需要負責溝通、協調並充分了解部落文化傳統,能夠善用資源創造部落最大效益,並為部落未來走向負責。 A-2. 要成為部落的代表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 .一定要居住在部落。 .需具備領導力、容許不同意見表達、善於傾聽、積極主動參與的同時也允許他人參與。 .熱情、口才好、具有說服力。 B-1. 如何決定具有公信力的部落代表人或組織 ? .透過傳統階級組織決定。 .以原民會認定的部落公共事務決策機制—部落會議投票決定,然部落會議的幹部組成必須與傳統組織結合。需有傳統組織的力量約束,以確保部落人口結構改變時,此機制仍以部落為主體。 結論: .部落的代表需居住在部落。 .部落代表的產生,其決策應以部落為主體,並在現有法律認定體制內與部落傳統決策機制中取得平衡;產生過程與應盡義務需與內部獲得共識。 ( 2 )東管處組 -1 綜整內容 A-1. 如何判斷該組織、人員具代表性? 討論過程中先提出不同的身份類型,在依其特性進行初步分類,如下說明: . 法律制度下的組織,如部落主席、社區發展協會、村里長、議員代表 … 等。 . 部落傳統制度下的延伸,如頭目、耆老、家族、部落精神領袖、年齡階級、宗教領袖、巫師、祖靈 … 等。 . NGO/NPO 等因議題行動匯聚能量而組成的法人組織,或是相關社團。 . 仕紳賢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