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 : 110/05/06(四)14:00~17:00
🏚️ 地點 : 都歷遊客中心藝文教室
👨🏻💼 講師 : 林書豪 /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創辦人
🔎課程講義連結:(田野調查1)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oBv1vIn0imh2y2F7P1WD8_ldWGHhPE67/view?usp=sharing
🔎課程影片連結:https://youtu.be/J4x-AP82FzA
一、課程第一部分:如何做田野調查?
Q:現場有沒有人曾經操作過田野調查?
A(比西里岸黃○蓉):前幾天有操作過傳統領域調查,一次採訪一到兩位耆老,會請一位部落裡的中年人擔任翻譯,詢問以前的地名故事,年輕人則是幫忙錄音、側拍,把現場的對談重點寫下來,回去再回顧錄音檔把逐字稿整理出來,作為田調文字資料。
案例分享背景資料:
l 現今成為熱門打卡景點的正濱漁港彩色屋,其實在四、五年前乏人問津,也沒有去認識、理解當地的一個機會。老漁港正面對轉型的議題漁港轉型的問題,當中亦涉及到觀光產業。
l 以藝術共創的方式為操作主題
邀請創作者(藝術家、各領域學家等),讓創作者與在地參與者透過合作共同產出屬於地方的共創作品,與地方連結。
除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為設計團隊的據點,目前還有星濱選品客廳以及星濱海港學校,作為展售共創作品以及藝術教育的場域。
田野調查的3個層級
(一)問題意識
做田野調查的動機:文化缺乏保存、旅遊路徑開發、傳統工藝失傳...
(二)田調架構
開始田野調查:參考圖書資料、擬定訪問對象及訪綱(無既定格式,從聊天開始)、相關田調工作者、工具和配備...
(三)應用轉譯
如何作後續運用:作為學校教案、走讀路線、產品開發…
【以星濱山,在基隆正濱漁港為例】
(一)為何要做田野調查
1.漁港文化-自身不太熟悉、大眾缺乏認識
2.藝術創意-可以與土地有關之延伸發展
3.活動體驗-推廣知識和現地互動,以及教育培力
4.地方設計-強化產品應用和當地生活的連結
5.在地對話-成為社區夥伴,各種合作機會
(二)田野調查與轉化過程
1.和在地學習
l 五大主題:產業、社區、漁產、市場、節慶(一年四季的魚產、市場長什麼樣子、因應節慶的生活面貌等)
l 先決定要了解什麼產業範圍,如想要了解漁業,在產業結構中找到漁網師傅、漁具師傅等相關職人。再者想了解產業周邊的社區生活,於是找到社區巡守隊、廟公、社區理髮店阿姨等。
l 而漁產、市場及節慶則是漁業與該社區延伸出來的主題。
2.藝術參與共創計畫
l 2017~現今
l 田調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長輩們的口述歷史,利用影像、音樂、空間、插畫等重現當時的情境。
l 2019插畫-繪畫x在地社群
l 2020駐校-考古陶藝隊(了解地方後媒合藝術家,再對小朋友進行藝術教育)
3.星濱海港學校
l 把從書上、採集回來的田調資料轉換:如植物採集後變成一個作品/產品、一場工作坊/活動
4.漁網再造設計工作室
l 職人探訪、漁網技術學習、在地走讀、自由創作
5.地方設計/產品設計開發
l 如鯊魚皮做拖鞋皮包->工作坊/產品,船->巧克力,卡帶->講解時可以聽到一些聲音
6.地方設計/刊物
l 海想知道-如植物年曆(把知識/智慧圖像化)
7.在地對話、文化推廣/繪本-大魚來了
(三)田野調查作業
1.田調重點
(1)網路資料、圖書資料、相關人脈(Q:如果田調執行者不是當地人,要去找誰?A:雜貨店阿嬤、里長、部落耆老、教堂/廟宇/學校等)
(2)定田調方向、訪問對象、訪綱大要
(3)各項紀錄、文件整理、預想運用
2.田調動機和方向
l 重點深入地方故事「文化老記憶、生活新想像」
l 針對「漁產、市場、節慶」的三大主題。將「人」與「地方、生活」近距離的樣貌描廓、紀錄。
-學習教材
-文化走讀內容
-藝術共創工作坊
-創作作品的在地文化資料庫
3.田調訪綱表格(sample)
l 建議包含:主題名稱、基本資訊、田調主題、大項子題、細項問題、其他備註
l 如漁產:鬼頭刀在哪邊捕得到?你可以在地圖上畫給我看嗎?(帶google紙本地圖給對方畫)
*應作為田調資料庫,因涉及個資問題,切勿公開原始資料。
4.田調整理(sample)
l 把握第一時間得到的資訊,作記錄與整理。
l 如文字、插圖、照片、錄音、錄影
l 建立檔案(日期、時間)
l 需要資料考證以確認資訊正確性
l 比對各歷史文件、圖書、資料圖庫
l 與受訪者再次訪問,了解初步訪問資料和後續探討,以及延伸其他人物、是否有文件、物件可提供。
5.以走讀為例
l 做田野調查時需要先釐清:田調是為了走讀導覽?是哪個方向的走讀導覽?
l 走讀導覽方向:如觀光旅遊?或是教育推廣?
l 如觀光旅遊,需要調查的部分是哪裡好玩、好看、好買等。
l 如教育推廣,需要調查的部分則是哪裡有老職人、歷史、古蹟等。
(四)地方內容(田調內容)的整理與累積只佔30%,70%則在於創意提案
一樣做同一條路線的導覽,如何比別人做得精彩有趣?
1.我們有什麼-最獨特的/最有感覺的/最隱藏版的/最有人情味的/最???的
2.延伸的各種-我要做:地域策展/跨域媒合/藝術教育/提倡訴求/創造驚奇
3.後作用力-擴大聯合/創造新意/人才紮根/場域實踐/打卡宣傳
(五)田調-走讀-運用
l 自然環境與人文產業的走讀導覽:戶外深度體驗、創作者初識、在地教育、交流參訪、特別主題路線、藝術/手作、設計工作營、活動串連合作
l 除了做基本調查以外,如何轉化成日後可以運用的各種可能性?
l 如圖文整理後,做成一個介面/地圖/一本刊物
Q&A
問題一:
倩如Q:當時如何去跟當地學編織漁網、做調查與記錄,以及到後面的運用?
書豪A:如果當地是農村,與在地的相關性會是水果、稻米等。就地方漁村的特性,想針對當地漁業所使用的工具-漁網做了解,因此想要透過認識漁網編織師傅去了解漁網。後來想要,讓來的人能夠把富在地特色的伴手禮帶回家。因此跟當地師傅與長輩學習,邊學邊錄影邊重溫,技術成熟後與師傅討論作產品研發。
如漁網燈具->漁網包包(皮革結合漁網)
在田調過程的紀錄:
l 不會一個人去,2~3人最好,5個人會讓受訪者緊張,最好有女生去。
l 先詢問方便拍照/錄音/錄影嗎?
l 要提供紙跟筆給受訪者
l 分工合作:文字筆記(先寫關鍵字)/側拍等
l 不要去一次就說再見(如再一次方便跟你約什麼時間?約在哪裡?)
l 訪談對象現場很多人:群問,旁邊的人要快速做筆記
l 以輕鬆語氣開始,從普遍問題切入,再進入深刻的問題。
問題二:
倩如Q:書豪不是基隆當地人,作為外來者,如何在當地開始與當地長輩建立關係?
書豪A:(書豪介入的時機點比較早,幾乎都是外地人,漁港裡有因為漁業的關係留在當地,有韓國媽媽,阿美族…)
一開始不知道要找誰,先去找里長,請里長推薦訪談對象。開始先讓里長帶著慢慢去拜訪當地的人,讓里長幫忙說明來意,要在當地做什麼事情,從里長先去認識10個人,再透過一層又一層的關係去認識更多的人。
比西里岸黃○蓉:可以從參加部落內的日常活動開始,例如:教會、社區活動,或是看到路邊有部落族人在聊天,就停下來聽聽長輩們在聊什麼。
問題三:
東河部落貞○Q:如何一開始就有這麼明確的分工?如果只有一個人怎麼做?如何能做到變成現在這種程度?
書豪A:一開始書豪也只有一個人,里長陪著一起去拜訪,一開始先去長輩們泡茶的地方淺聊,手機側拍,里長坐在受訪者與書豪中間。
從1個人做事變成5個人,先有一個主要的召集人,再來看計畫需求,可能是活動、舞台等等,組織需要有公關、行政等分工。
問題四:
東河部落錦○Q:做田調的原因?了解當地的動機為何?為什麼是基隆?
書豪A:個人特質就是在乎,想要主動認識當地文化,所以要認識當地的人。(當時在基隆認識一個女生,後來就留在當地工作,掉進了這個陷阱裡面。)不想要當自由派,比較想要從腳踏實地接觸當地開始。
問題五:
部落窗口若○Q:有沒有遇到過不理你的受訪對象?
書豪A:調查生活面向,有遇到過西裝店的阿北不理不睬,就先放著,把對象轉向其他產業,如洗衣店阿姨等。
問題六:
倩如Q:田調出來的東西某程度上算是這個地方的智慧,如何處理與公開它們最為適合?
書豪A:要看資料。如果這個資料是很值得公開的,完整的,要事先詢問當事人可否公開,避免被媒體炒作,要保護當事人。
問題七:
水璉部落繪○Q:產出商品後如何回饋採集對象?
書豪A:先提前告知採集對象,田調資料的後續運用將可能會產出商品,用伴手禮與刊物成品回饋採集對象。刊物以推廣價銷售。
二、課程第二部分:透過盤點地方的人地產的拆解與重組,作提案發想
(一)操作方式:
l 壁報紙分成3個部分:人/地/產
l 寫下該部落分別在這三個部分有什麼特色
l 再構思如何組合後變成走讀教案、生態教育、遊程、刊物、商品等
(二)發表:
【比西里岸部落】
1.地方元素
人:PAWPAW鼓團、A-Lin、夏國星、籐編編織達人阿公阿嫲、採集達人海男海女、部落青年會
地:岩棺遺址(高台)、煙仔占定置漁場、磚窯場、幾米裝置藝術及繪畫、三仙台地景、梯田地景、三仙海堤、成廣澳山(頭目山)、三仙溪、台11線111k里程打卡點、基翬稀有種珊瑚礁、貝殼館、棒球場
產:南瓜饅頭、飛魚、醃漬品喜烙魚腸、養羊的人家、藤壺、刺蔥麵包及風味餐、糯米團子、溪流毒魚技法
2.提案發想(遊程):
(1)每月限定大潮活動:跟著海男海女去三仙台學習採集,採集回來學習如何醃製保存。
(2)跟著部落族人到基翬漁港學習如何挑選魚,再帶到部落的餐廳裡學習如何處理漁獲,最後以阿美族烹調方式做一頓風味餐享用。
(3)於傍晚時坐在海堤上吹著海風,看著煙仔占定置漁場,請Alin或她的爸爸教唱夏國星的小牧童及三仙台之歌,也可辦音樂會。隔天早餐再吃南瓜饅頭。
【東河部落】
1.地方元素
人:衝浪客、不急夫婦
地:馬武窟溪、成年石、登仙橋、東河舊橋、東河部落屋、金樽漁港、潛水東河
產:晚崙西亞香丁、大白柚(副產品如酵素、洗滌用品)、包子、餐廳
2.提案發想:
請不急夫妻幫東河農特產作產品及包裝設計,經過設計的伴手禮使用或食用後仍可以繼續作裝飾。
【水璉部落】
1.地方元素
人:不同族群(阿美族、撒奇萊雅族、漢人及新住民)、教會牧師、地方角色(頭目、村長、耆老)、發展協會、檳榔兄弟
地:吉籟獵人學校、頭目石蠅紋陶、糧倉、美人山、牛山呼庭、北坑-南坑-水璉溪、水璉國中
產:誠實香蕉、假日飛魚市集、阿順早餐店、竹/藤編織傳統竹筏、來英牛肉面
2.遊程提案發想:
利用換膚沙灘每個季節呈現不同面貌的變化,做成春夏秋冬四季的模型,於本案示範點糧倉作展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