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0的文章

部落走讀 │ 美山部落

📆 時間 : 109/10/15(四)16:30~18:00 🏚️ 地點 : 美山部落 部落環境走讀觀察記錄 1. 小心沙發: 店主將空間概念定義為部落小型聚會所,不定期舉辦活動以串連周邊業者感情 2. 橘子候車亭: 部落族人早期種植橘子為主,故以橘子作爲意象結合候車亭,提供大衆候車環境之需求。 未來可能規劃成遊客資訊站,以及徒步或腳踏車環島的中途休息站。 3. 碾米厰: 美山部落曾經有三間碾米厰:第一間已荒廢;第二間國勝商號已拆;第三間是小心沙發的前身,美山商號,也是美山部落第一間有電視機的商店,以前常有部落長輩聚集在商店裏看電視聊天。 4. 海防哨口: 因人手不足而荒廢。部落原本希望利用舊哨口作爲活動中心,惟建物使用申請牽扯的内容過於複雜,故縣政府暫將計畫擱置。 5. 美山海灣: 從部落到海灣有兩條路徑,第一條的入口處位於第一間碾米厰對面,路面狀況較好,惟有惡犬出沒;第二條的入口處則位於美佐呂橋頭處,較難走,但需要稍繞遠路。 美山海灣的海灘理應於夏季為細沙灘,冬季則為石灘,但因爲近幾年海灣不斷受到海浪侵蝕的影響,我們目前於一年四季看到的美山海灣皆為石灘面貌。然而,這樣的面貌對於撿玉石的人而言,卻爲一大確幸。 6. 美佐呂溪: 溪流目前的狀況很常沒有水。( 據部落夥伴觀察,美佐呂溪之出海口處,有寄居蟹出沒現象,而且數量比兒時觀察到的還多。) 7. 美山養蝦場: 據部落夥伴口述,這一帶的白蝦養殖不易,因此一直更換場主。 8. 土地公廟: 部落族人兒時都會在廟前看劇。 9. 成功花海: 花海每年的景觀設計跟不上時代,無法成爲成功鎮的亮點之餘,可能還會使遊客對此留下負面印象。 從成功花海入口處往山則看,可見三座山丘聳立。 10. 忠孝國小: 已超過百年歷史,於日治時期為日人就讀的「公校」,校内保有一顆百年榕樹。

部落走讀 │ 麻荖漏部落

📆 時間 : 109/10/15(四)15:00~16:00 🏚️ 地點 : 麻荖漏部落 部落環境走讀觀察記錄 (麻荖漏部落的歷史事件與歷史空間見證,都跟樹有關係,因爲建物可能已被遷拆,但大樹仍在。) 1. 長老教會成功教會: 門口設有心心相印打卡點,意指來到部落裏就是一家人。 2. 燈塔公園: 為成功鎮入口意象 燈塔 – 意象代表東海岸的第一座燈塔就建造在成功鎮,燈塔意象於2-3年前遷移,原址位於成功豆花對面。 小丑魚 – 成功鎮為全球的小丑魚人工繁衍復育種類最多的地方,目前全世界共有三十多種小丑魚,而成功鎮成功復育了二十多種。 天堂路(公民路新港神社路段)-以前這邊有葬儀社,因此當地居民稱之爲天堂路。 3. 新港神社、麻荖漏紀念碑: 於日治時期喬遷至現在的新港國中,後來成功鎮鎮長於現址重新建造神社,以紀念1911年於成功鎮發生的麻荖漏事件。( 麻荖漏事件為1911年發生在臺灣臺東廳的阿美族反抗日警事件,日本官方稱為「成廣澳」事件,但阿美族人稱為「麻荖漏事件」)《 歷史見證之大樹:已消失的老樹》 4. 公賣局 5. 三民國小舊宿舍: 現今已出租給社區居民使用。 6. 三民國小的嚴校長住處: 228事件中,三民國小的嚴校長(外省人)把外省同胞集中起來庇護在自己家中,因在鎮上頗有聲望,才得以讓一眾同胞在暴動中免於殺戮。 《歷史見證之大樹:住處外的百年龍眼樹、麵包樹、黑板樹等》 7.三民社區活動中心: 目前主要為早療協會服務投入,未來將投入文化健康站服務與DIY教室。 8. 三民國小: 於日治時期,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等就讀之學校稱爲「蕃校」,日人就讀之學校稱爲「公校」。而當時的成功鎮的「蕃校」即三民國小,「公校」則為美山部落的忠孝國小。現今三民國小的學生人數約一百多位。 《歷史見證之大樹:校園百年茄苳》 9. 落葉歸根候車亭: 希望部落族人知道回家的路,以葉子作爲意象結合候車亭,提供大衆候車環境之需求。 10. 成功故事館: 為成功鎮舊公所,以前由愛鄉協會管理。未來將與愛鄉協會合作,作漁村導覽。一樓目前正在規劃咖啡品嘗區、部落地圖以及迦南文創廊,幫助部落裏不同領域的達人(編織、皮雕等),讓他們的產品得以推廣與販售。二樓則有瑜伽教室、跆拳道教室等空間。 11. 成功第二市場: 與社區合作進駐,打造屬於原住民的菜市場。第二市場目前為台東縣烘焙公會所租賃,一樓室内為咖...

部落走讀 │ 麒麟部落

📆 時間 : 109/10/15(四)13:30~14:30 🏚️ 地點 : 麒麟部落 麒麟部落環境走讀觀察記錄 ● 麒麟部落傳統地名: - 麒麟露營區山溝以南稱爲Ciliksay(意指有蚊子的地方)。 - 真耶酥教會稱部落爲Likesan(意指在蚊子的地方)有兩個原因:一是因宗教關係而撇開吉祥物麒麟二字;二是Ciliksay在日本語中解釋為屁股有糞便,字眼較不雅觀,因此避免用Ciliksay向日本信徒介紹部落。 Hoinngan(意指法院):位於現今北麒麟溪以北的昆布海灣露營區的區塊,早期與Pakusiya爭奪水源而閙上法院,因此祖先把此地命名爲法院。 Pakusiya(意指貧困):位於Hoinngan下方的區塊。早期與Hoinngan爭奪水源時,族人們比較散漫,因此被Hoinngan指責他們很貧窮、很落魄。 ● 部落水源: Tatungutungudan(意指接來接去):位於Hoinngan的水源,描述族人在爭奪水源時,一看到水源就接。 Litengan(意指老人家):位於三民里的山上(新港瀑布底下),早期三民里的老人都會來這邊挑泉水。 ● 部落溪流: Ci kamulaw way(意指柚子):位於麒麟部落以南的溪流,早期溪流一帶有種植柚子。 Cising bing ngan(人名):位於麒麟露營區以北的山溝,目前無法探究名稱由來。 Ci walakan(意指毒魚):位於昆布海灣露營區以南的山溝(現今的北麒麟溪),早期族人經常到此溪流毒魚。 Ci kuding ngan(人名):位於昆布海灣露營區以北的山溝,目前無法探究名稱由來。 Cacadan(意指小瀑布):瀑布約為一層樓高。 ● 消失的部落: Konpo(日本語):早期為日治時期,日本人開會的地方,他們稱之爲Konpo。後來阿美族人稱之爲Ci konpo ngan,當中Ci為「在」的意思,konpo則是引用日治時期的地名,而非此地真有昆布。後來的昆布海灣露營區的名稱也取自kongpo之諧音。 消失的部落位於Hoinngan、Pakusiya的斷崖往海延伸約四五百公尺外的區域。從光復年前後的順坡地形,至今被濤蝕成斷崖地形。 ● 碉堡: 早期在土上,後來掉到海中,潮漲潮退都還看得到(像礁石)。 ● 日本橋: 碉堡上方約一百公尺處,有一座日本時代在成功鎮内建造,所剩下的唯一一座橋。早期於現今養蝦場處的路徑可通...

部落走讀 │ 東河部落

📆 時間 : 109/10/15(四)11:00~12:00 🏚️ 地點 : 東河部落 東河部落環境走讀觀察記錄 ● 部落信仰: 最早信仰是天主教,後來才有真耶穌教、基督教。大部分東河人信天主教。 ● 豐年祭: 每年辦在東河國小裏(集會所),以前有5天,大家爲了生活需要上班,因此變成兩天。於7月第二個禮拜六日,第一天祭典,第二天海祭。 ● 馬武窟祠神社: 位於東河國小後方山上,目前尚保存階梯及神社本殿基壇(部落夥伴小時候以爲是斷頭臺)。 ● 部落階級: 五年為一階,同一年齡的族人一起升上去,但女性無法進入階級,除非婚嫁後隨丈夫一同進入階級。 ● 部落農作: 以前部落老人都種水稻與玉米,玉米作飼料,目前幾乎都休耕。 ● 環境盤點: 1. 東河現在唯一的菜市場: 最早以前是五金行。 2. 雜貨店(公車站): 以前公車走這一條路,老人家會坐在雜貨店門口等公車,後來幫忙收郵局信件,因此族人都叫公車站。 3. 診所: 以前醫生很兇,打針直接打,藥效非常強。 4. 文健站: 於舊活動中心,提供老人家上課。 5. 東河國小: 以前為兩樓校舍,因921大地震而重建為一樓新校舍。以前村裏最多遊具的地方就在校舍,因此小學生下課後都留連忘返。 聚會所: 舊時的聚會所位於現今鄉公所的位置(以前主要建材為竹子),後來因鄉公所的建造才移到東河國小處。 部落手作達人: 菜市場老闆娘的住處:住處外之坡地整理,為老闆娘先生一磚一瓦手工建成(以期開五金行,因此有很多工具)。 意大利麵老闆住處:以紅磚與木材建成。 6. 自來水厰: 以前東河鄉往都蘭以南的用水都由此水厰供給,但每逢暴雨水管會破裂導致停水,因此部落老人都用山水居多。以前族人喜歡到抽水井處打魚,水厰現今已廢棄,目前海岸線的自來水全部都從成功鎮以管路化供給。 7. 自己自己資訊站: 位於舊東河橋靠部落側之橋頭,牆壁及外圍擋土墻繪有由部落青年共同討論的部落地圖與彩繪。 8. 舊東河橋、馬武窟溪: 橋下方的馬武窟溪流域中的大石頭為部落成人禮場所,族人稱之爲媽媽。參與成人禮的年紀大概在國中到高中之間。 部落族人成年禮儀式流程: (1)需圍繞大石頭游五圈(現今改爲游三圈),溪水湍急加上沿途會有人為阻礙,係為考驗族人水性與勇氣,家屬在旁不得協助。 (2)游上岸後給長老打三下屁股:第一下代表已成年了、第二下代表可以交女朋友了、第三下代表以後的所作所爲要...

部落走讀 │ 隆昌部落

📆 時間 : 109/10/15(四)09:30~10:30 🏚️ 地點 : 隆昌部落 隆昌部落環境走讀觀察記錄 1. 溯溪游程基地 (1)由山路前往七里溪之入口處: 入口處為陡坡地,為山路前往七里溪的唯一路徑,相對從水路溯溪而上難度較低。 (2)入口處周邊環境: 皆為私人土地,因此停車與倒車不便,需進一步與地主溝通協調。目前初步設想遊客進行遊程的方式:遊客先把車子停放在部落裏,再以接駁車接送到秘境入口處,再步行到七里溪。 (3)水泥棧道: 從水源地入口處到約200公尺處會有水保局做的鋼索護欄水泥棧道(約300-500公尺長、一個人寬,原作維修用途,因經費不足),棧道盡頭與七里溪交接。 (4)林間環境: 棧道兩旁為山脊,深入秘境之空間如峽谷般形成一線天的美景,氣候舒爽,沿途可見之生態環境保持良好。在棧道某一處可眺望七里溪、舊公路、七里橋與太平洋,視覺層次豐富。 (5)七里溪: 沿水源地往山谷溯溪而上可到達麥飯石的礦脈區,環境清幽水質乾淨,據部落夥伴口述,水質經長年累月的過濾可達飲用級。 (惟深入秘境時無法收訊,需進一步探討如何處理緊急狀況。) 2. 七里溪出海口: 為藍寶石撿拾地。 3. 舊公路: 目前道路狀況良好但無人使用,往山側可眺望以前挖取陶土之山壁。

部落走讀 │ 貓公部落

📆 時間 : 109/10/14(三)13:00~17:00 🏚️ 地點 : 貓公部落 部落環境走讀觀察記錄: 1.牆面圖騰:阿美族的傳統是沒有圖騰的,早期阿美族以顏色來呈現圖樣,主要僅有黑、白兩色,經過時代演變、漢人的影響,現在的阿美族色彩多了紅色,所以聚會所前方的牆面圖騰是由紅、黑、白三色繪製了阿美族的聖山、文殊蘭、Fakong字樣,讓大家認識貓公。 2.弓作坊:彈弓工作坊,部落近年提倡彈弓運動,是部落族人小時候的童玩,也是大人狩獵的工具之一。 3.部落的便利商店:在聚會所路口的兩側,是部落族人聊天聚集的場所。部落近期創新的調酒-米分(米酒+分解茶) 4.陶板藝術牆:利用陶板藝術舞樂介紹,以頭飾辨識出跳舞的是少女還是婦女,依年齡階層選戴帽飾:公主帽(有羽毛)或皇后帽。早期阿美族女性沒有年齡階層,但時代的演變改變了很多事情,目前女性亦有年齡階層。 5.(1) 貓公一號橋上:可以遠眺海拔926公尺的聖山,貓公是聖山腳下的部落,是從聖山山頂看到的第一個部落。部落工作假期時讓志工試試上聖山的體驗、訓練。理事長用一首短曲介紹貓公部落「我們阿美族族先在聖山上生活,我們阿美族的根就在奇拉雅山,在這裡發生了許多事件,例如港口事件...」。 (2)貓公溪:一號橋橋底的貓公溪是部落Pakelang(巴歌浪)的主要場所,也是乾旱時期巫師祈雨的所在位置,祈雨前先卜卦決定由長者或年輕階級執行祈雨儀式,再由頭目公布由誰來祈雨,祈雨前一天由年輕人上山採兩種植物:沒有刺的林投葉、薯榔。祈雨當天則用兩種植物不斷敲打至天昏地暗下雨為止。 (3)部落植栽應用: 血桐:可以使用血桐葉包siraw(醃肉)帶在身上。 扶桑:阿美族常種植扶桑在家戶外圍,嫩葉可食用,可與蝸牛合煮入菜(阿美族早期較少用炒的方式)。 毛柿:生長期間在每年7月中-8月中,毛柿葉子是阿美族製作傳統酒麴植物之一,果實可食用,但表面長毛不容易撥開。毛柿樹幹就是俗稱台灣黑檀,比九芎、桑椹樹幹質地硬,適合製作彈弓。 每個部落製作酒麴的原料均不大同,「大葉田香蘭」則是大部分酒麴都會使用的原料。 6.(1)部落傳統屋: 早期的傳統屋比現在這座大2-3倍,室內空間幾乎都是床,早期使用黃藤編床架,但因為採集黃藤耗費人力,部落裡的長輩不容易採集,所以目前傳統屋裡的床是用使用竹子。床的另一個作用是早期部落若在喜慶時戶外的空間不足,可以聚集在籐床上圍...

部落走讀 │ 水璉部落

📆 時間 : 109/10/14(三)10:00~12:00 🏚️ 地點 : 水璉部落 室內簡報介紹水璉與吉籟獵人學校 感於原住民傳統文化、技藝與智慧逐漸流失,結合部落老中青三代,於民國98年成立獵人學校,將原住民部落傳統的獵人文化、山林智慧與觀光產業相結合,賦予部落傳統智慧新的生命力。 吉籟的獵人精神在傳承部落的「獵人」精神與內涵,推廣族群文化與環境永續的「環境倫理」 歷年東管處補助的設施計有:彩繪牆(101年)、天空步道(102年)、獵人小劇場(102年)、傳統竹筏(105年)、生態步道(107年)、步道邊坡及射箭場屋頂維修(109年) 一、飛魚市集(花蓮社區規劃師輔導計畫) 設置市集販售空間,鄰近台11線,讓遊客可以下車休息、讓族人可以有場地販售部落手工藝產品、烤飛魚、阿里鳳鳳等,也可讓遊客體驗射箭,提供多元的服務與體驗吸引遊客。 二、驛站服務:(一般型)獵人體驗 以較粗淺的獵人知識教學,引領遊客認識及體驗,例如草編、繩結、竹子生火等等。 三、山林教室: 1. 入山版獵人體驗(把野外求生的技能設計成課程,包含水/火/食物的取得及野外保暖) 2. 植物的記憶(植物辨識及運用:採集、煮菜、製作水瓢、製作達魯岸等等) 3. 無具野炊(阿美族傳統炊食文化體驗,如火烤、石煮、石烤、燜烤等方法) 四、部落導覽服務: Sibilian是三百年前荷蘭人對水璉村的稱呼,意為〝美麗的村落〞,自然及人文資源包含美人山、撒法度廣場、換膚海灘、頭目石、18號橋、傳統屋。 五、吉籟未來發展 1. 提供更多元化服務-增設極限運動體驗設施(滑降、突擊吊橋、垂降) 2. 強化山林教室活動推廣(野營服務) 3. 強化部落導覽活動推廣 4. 驛站設置雙語指示牌、解說牌,以提供更友善的休憩空間 5. 解決及增進外語解說能(人)力,吸引更多的國外遊客前來體驗 部落環境走讀觀察記錄: 一、台11線開通後,間接造成水璉老街的沒落,水璉老街往北看可以看到聖山,聖山山腳下是部落最早的所在地。 二、在地植栽的調查與記錄在民國98年創辦初期即透過東管處的協助,詳細調查及記錄,目前的部落介紹導覽即是藉由認識在地植物開始認識部落。 三、99年起水璉社區發展協會藉花蓮縣府建設處-社規師計畫開始整理牛屎屋,也與獵人學校一同關注水璉部落的發展。 四、從獵人學校出發,經水璉老街往北走,依序經過: 1.部落最早的旅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