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 : 109/08/26(三)14:00~17:00
🏚️ 地點 : 東管處都歷遊客中心藝文教室
👨🏻💼 講師 : 公私夥伴動力遊戲 - 蕭於勤老師/思思樂劇場藝術總監
公私夥伴關係案例 - 劉建億老師/基隆市社規師駐地輔導案計畫主持人
🔎課程影片連結:(一、認識你的部落窗口與部落夥伴) https://youtu.be/Shqz6Aia_ZA
(二、打怪秘笈 - 從零和到夥伴的甘苦案例) https://youtu.be/ksLjwIxFSw0
📝課程筆記 :
(1)課程一「認識你的部落窗口與部落夥伴」
第一階段透過切身的問答「今天從哪裡來東管處?」、「使用什麼交通工具來這裡?」、「在哪裡出生?」、「平時的休閒活動?」等,並由蕭於勤老師引導下,以有趣的肢體互動方式來呈現與溝通,旨在建立參與者之間的熟悉度與默契,打開人際間的心防。
第二階段則由三小段小遊戲逐漸引導小組間的合作默契
「爭奪白紙位置」:地上散佈著「比在場人數(不含主持人)多1」的A4白紙數量,每人均採著一張A4白紙,遊戲期間每人均要踩在一張紙上,此時主持人欲前去踩多餘的一張白紙,全體參與同學則需阻擋多餘的白紙被踩走,目的在練習全體參者的大團隊默契。
「開車」:以鄰近部落為分組,約4~5人一組,想像由組員一起用身體組合成一台車,並需要有車頭及駕駛,其他成員則為乘客或車的附屬配件跟著車頭的方向移動,駕駛員不透過言語利用肢體動作操控這台車的前進後退左轉右轉停止等動作,遊戲期間每人輪流扮演車頭、駕駛或其他,遊戲後並分享扮演每個位置的不同心境,旨在讓參與者練習扮演小團隊帶領者(駕駛)、執行者(車頭與其他)等角色的不同。
「特色車」:以東海岸居住地南北段將同學分為兩大組,試著將上述車輛組合成更大體積的特色車,一樣安排車頭及駕駛兩角色,其他成員則為乘客或車的附屬配件跟著車頭的方向移動,駕駛員不透過言語利用肢體動作操控這台車的前進後退左轉右轉停止等動作,遊戲期間每人輪流扮演車頭、駕駛或其他,遊戲後並分享扮演每個位置的不同心境,旨在讓參與者練習扮演大團隊的帶領者(駕駛)、執行者(車頭與其他)等角色的不同。
(2)課程二「打怪秘笈-從零和到夥伴的甘苦案例」
劉建億老師以自身豐富的社區參與經驗,分享在臺北萬華及基隆的精采案例,讓參與學員看見更多公部門及民間夥伴「共同參與」及「合作」可能性。
案例一、「萬華剝皮寮」
學習重點: ●公部門夥伴與社區社群一起上課學習 ●擴大在地社群參與 ●為大型論壇的討論做準備 ●由下而上且向上治理
計畫案的初衷是要徵求地方對公共環境空間的真實意見,但大型的論壇操作若僅是傳統模式的邀請,能聽到真實的討論項目及聲音嘛?所以從最小的社區擾動及介入開始進行。
萬華剝皮寮是著名的歷史街區,以區段徵收土地後原擬做為學校用地,但後來因少子化而終止校園開闢,使得該街區得以被保存下來,並經台北市政府修復完成,但始終未能找到適當的再利用內容。因此思考利用計畫經費租了剝皮寮裡的三間空房子,供居民及社區社群進來使用並互相認識,基本上是不收費用,這樣的作法引起在地居民很好的回響,也願意進來走走看看,多多少少瞭解一下輔導團隊夥伴,也藉機更瞭解自家附近的剝皮寮,甚至附近知名的糕餅店亦前來租用空間,讓社區居民來參與糕餅製作的課程,良性地擾動社區。
過程中也看到公部門對於同一區域的計畫常常疊床架屋,委託不同的乙方,但討論的事項多有所重複。因此,拋開專業者的角度思維,真實地從2300份問券中,瞭解附近國中生、高中生對於自身周邊公共環境議題的操作意見;且因為工作站進駐,輔導團隊因而與在地居民熟識,在地住戶甚至也願意讓大專院校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以居住環境周邊為設計基地進行設計題目,這樣的操作讓在地居住者願意與專業科班學生交流、學生獲得寶貴且真實的使用者意見回饋、居住環境也因此有更多彈性使用的可能性。
因過程中與社區有著長期良性的互動,因此計畫尾聲的大型論壇參與程度熱絡且真實,在103年即邀集社區居民共12桌(每桌10-12人)、並有站或聚集的居民前來參與,計約200餘人,因此場論壇的真實性極具參考價值,後續效益及連鎖反應之一便是歷經數年時間,不少當年匯集的意見逐漸形成某些施政的方針。
利用小空間(活化利用的場域或是宮廟)所舉辦的小型活動交流與論壇,常常是觸發後續連鎖反應、彈性合作的公/私夥伴關係開場。
案例二、「基隆社區規劃師:樂一社區長照C據點的改造」
學習重點: ●在委員會以外的方式結合社區意見 ●與公部門打好朋友關係-小小承辦比較好聊/合作
基隆社區規劃師的計畫開始便認知到通常委員會邀請的委員都是某些專業領域的大角色,在會議中決議事項也因此由機關長官以分派工作的方式往下執行,但常常不容易達到計畫初衷真實欲達到的目標。因此,改變做法,從認識機關內的基層人員介入,與基層夥伴做朋友、也邀約基層夥伴參加在社區里的相關活動,熟識之後再由其介紹值得陪伴與操作環境改善議題的社區。
案例中,基隆樂一社區理事長自發性租用一處閒置空間開始設置一處關懷據點,邀請周邊長輩一同參與,前來服務的亦為年輕的老者,當年也一同打造位在屋頂的花園,久而久之,年紀漸長的長輩使用屋頂的機會漸漸減少,因此有了一個與基隆社規師輔導團隊合作提案、改造位在一樓戶外空間環境的機會,過程中也邀集其他社區的泥作師傅與居民一同操作改造,完成後戶外的牆面綠美化實作,是基隆第一個不僅在室內、亦有室外空間的的長照據點。
理事長與長輩居民操作出興趣後,第二年更提案利用室外閒置空間規劃設計一個魚池,讓長照據點不只空間舒適,亦有植栽與魚等生命力的融入,也因此這一處空間的使用者漸漸有孩童及年輕夫妻的出現及使用。
案例三、「基隆社區規劃師:長興社區風雨走廊馬賽克牆」
學習重點:●簡單空地改造-廢地大變身,也突破土地管理機關不易溝通的迷思 ●風雨走廊-以學習之名學習馬賽克牆拼貼,擴大社群夥伴參加與連結●民間先行、政府加碼跟上
七堵車站後站出口與長興社區需經過一條風雨走廊步道,沿著風雨走廊旁是一堵700公尺長褪色且斑剝彩繪牆面,整體觀瞻與用路人的使用心境均不佳,若要改善的鉅額工程費亦非社區能夠負擔,求助公部門亦曠日廢時。因此,參與基隆社區規劃師的提案計畫進行此區域的改造-牆面末端約30米長度的牆面改造及隙地空間綠化。
社區提案者是當地里長太太,非常願意學習與熱心於社區環境的改善,計畫初期與團隊拜訪活絡在社區的國畫班,與國畫班裡的社區耆老聊聊畫裡的長興社區,再與國畫班一同讓社區票選足以代表長興社區的畫,更與學校老師合作將國畫轉化成馬賽克圖樣。
在製作馬賽個圖樣的同時,另尋找社區植栽達人與社區居民一同整理閒置隙地,目的是讓社區願意參與環境改造的居民一起動手實際參與,而不是等待公部門的資源挹注,因此,居民們同心協力讓空地變成花圃。
待馬賽克圖樣製作完成後,大夥才發覺操作的人手不足,因此再由輔導團隊協助將馬賽克拼貼的過程操作成一場工作坊,邀集其他社區有興趣的夥伴一同加入,利用整整一日的時間將馬賽克圖樣拼貼完成,參與合作的居民們均非常有成就感。
長興社區此提案計畫的後續效益之一,在於市政府看見了社區動員的力量,因此主動在短時間內撥工程款項完成整段風雨走廊、牆面、周邊環境的整理。
分組討論,想想下列三個提問
Q1、有機會一起共學,想學什麼?
Q2、有互動管道嗎?有讓它更好的方式嗎?
Q3、不靠政府資源,我們可以自己先做什麼?
●貓公部落-吳○安理事長:目前貓公狀況,結合文化產業的部落遊程,目的是讓年輕人回來,也讓到此拜訪的遊客認識貓公部落。
●三民社區-歐○峰:社區人口年齡分佈約為67-22年次,最想創造足以吸引青年回鄉的部落環境,希望藉此計畫課程盤點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
●麒麟部落-蔣○怡:曾在部落辦理過從老照片蒐集,藉以串起老舊部落的記憶,希望利用課程學習利用相關資源幫助改善部落。文健站與長老部落。
●東管處解說志工-吳○芳:有感麒麟~八嗡嗡一帶的住宅用地多,或許此區的特色便是讓原住民的居住環境改善與彰顯。「如何為退休做準備」等同「如何吸引年輕人回鄉」,都是要有事做、做你不會倦怠的事情,才能有更安穩生活。
●美山部落-王○鋅:部落長輩多,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逐漸淡薄,因此回部落後積極辦活動拉近情感,辦活動才能有機會找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慢慢找出部落應該提供怎麼樣的環境吸引年輕人回鄉。
●芝田部落-林○譓:社區凝結力稍弱,也有感於要創造讓年輕人回鄉的環境的需求與實際的無力感。
●隆昌社區-林○森:與環境共同生活,推動有機農業、草耕栽培。
●東河部落-魯○阿:常協助投宿在民宿的遊客安排東海岸的遊程,多次發現阿美民俗中心的演出時間常常無法與遊客的行程安排接軌,以致無法讓遊客好好認識部落樂舞文化。
●東河部落-陳○惠:搬到東河舊橋一帶約5年左右,經營民宿、衝浪。聽說了這個計畫,覺得有興趣。專長是美術設計。
●都蘭部落-廖○賢:都蘭國社會企業的農場人員,雖然目前課程跟農場工作沒有直接相關,但仍希望持續學習。
●都蘭部落-蘇○翔:在都蘭國社會企業從事產品研發工作、土地復育與遊程導覽,希望持續學習。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