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河部落的提案計畫係東河部落青年階層幾位年輕人在部落藍圖整體架構下(整合部落人力、部落遊程設計、部落幫手文化教育訓練、阿美文化小教室等),以路徑博物館的概念做為發想,運用位於部落北側入口、泰源舊橋南端的廢棄哨所改造為部落旅遊資訊站的構想,整合提供部落工坊、店家(商店、飲食、雜貨等)資訊之提供,呈現一處饒富東河部落特色的「自己自己資訊站」。
本計畫的實踐,除將拓展東河部落旅遊的深度與廣度、打破「東河只有東河包子」的既定旅遊印象外,同時也將是部落青年參與部落經營發展的啟動行動。
三月份在東河部落的工作坊由周欣宜老師帶領「國立台東專科學校園藝暨景觀科」學生參與部落田野調查,後續將彙整調查資料繪製成資訊站中的部落導覽地圖。
1.時間:107年3月23日(五)
2.地點:東河部落
3.參與人員:部落屋主人林大哥(導覽)、台東專科學校學生、磯崎部落媽媽、磯崎部落駐地研究員陳科睿等
4.導覽內容摘要:
導覽路線由東河部落屋出發、沿馬武窟溪步道、東河舊橋、回到部落屋。沿著步道走一邊介紹常見的部落應用植物,包括黃藤、可作成食器的檳榔鞘、姑婆芋和咬人貓的關係、小花蔓澤蘭、血桐為什麼叫血桐、龍眼數看今年颱風多不多、九重葛、翼豆等。
步道的另一端接到東河舊橋,原為舊台11線,於81年新橋完工後即禁止通行。以前東河橋是一個吊橋,民國42年以後改建成鋼筋水泥,禁止通行後加上木鋪面成為人行步道。馬武窟溪是日治時期的名稱,原住民稱這條溪為瑪洛阿龍(Marongarong)Rongarong乃溪水湍急之意,冠以加重語氣的"Ma"(很),在意念上強化了溪水的聲勢。從橋上網下看可以看到溪裡面許多大石頭稱為「帝王石」,在秀姑巒溪被稱為秀姑漱玉;其中有一顆大石頭是年輕人進入年齡階級的成年禮的重要地點,年輕人必須要繞石頭游三圈,再爬上石頭由長輩打屁股。
早期部落都是住茅草屋,而建造茅草屋的過程則是依據年齡階層分工,大家一起改新房子;這樣的分工與建造技術雖然漸漸消失,林大哥當時為了找回這樣的機制與技術,才有今天的部落屋。原住民傳統家屋幾個重要的元素包括藤床、中柱還有生火處。中柱是一家的支柱,颱風天時一家之主會坐在中柱旁隨風搖擺並祈禱平安度過風雨;而生火爐灶象徵生命的泉源,凡是聊天聚會必定圍著火堆,上方可以吊掛肉食煙燻以利保存。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