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最新文章

【東海岸水域遊憩發展—以生態為本、公私共理為永續之計(下)】

  公私共理:建立「水域遊憩資源合作管理平台」 去年於東海岸永續觀光培力計畫-113年交流分享會中,公私部門夥伴對於東海岸水域遊憩永續發展願景已初步形成共識,期待透過「水域遊憩資源合作管理平台」的建立,表達彼此的需求與觀點,並透過建立任務標的與分工,在能共同守護東海岸生態的基礎下作最適的活動模式規劃。水域遊憩資源合作管理平台操作框架如下: (一)確立東海岸水域遊憩發展共同願景 1.生態保育、部落傳統文化採集與觀光發展三者能達到平衡。 2.確保水域遊憩活動安全。 3.守護水下生態,提升生態旅遊的豐富度。 (二)願景框架下分析影響面向,制定可能的任務標的及角色分工 1.建議由專業團隊設計因地制宜的生態監測機制,並輔導部落自主監測。(東管處與部落共同合作) 2.風險海象、水下資源與棲地基礎資料調查與敏感度分級。(向部落熟知海情的達人收集相關資訊) 3.全年度水域使用狀況調查(包括使用者/使用區域與時段/破壞事件等),並盤點能機動性到現場觀察的在地人,有長時間的觀察累積才能有較客觀的數據作討論與溝通的基礎,而非憑個人使用環境的印象去指認議題。(由部落從事水域遊憩活動者及關心其發展的夥伴收集相關資訊) 4.以前述三項任務成果作為基礎背景,進一步共同作水域活動分區的討論。(東管處與部落共同合作) 5.部落、業者、東管處三方合作水域遊憩管理,並滾動制定與調整管理辦法。(東管處與部落共同合作) (三)所涉人力盤點與共用人才 因上述部分任務可能涉及專業證照的需求,東海岸沿線部落人才應彼此合作相互照應,作生態監測及保育、水域遊憩活動安全教育、水上救援等執行。
最近的文章

【東海岸水域遊憩發展—以生態為本、公私共理為永續之計(上)】

  東海岸水域遊憩發展的課題與機會 東部海岸狹長多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豐富且獨特的海洋生態與文化資源,對於居住在海邊的部落來說,太平洋是他們的冰箱,也是世代間傳承文化的平台。近年東海岸陸續興起各式各樣的動力及無動力水域遊憩活動,然,在思考水域遊憩發展前,應回過頭來盤點各區域的環境特性、潛在的風險、在地部落文化採集權益等面向考量,更謹慎地討論出東海岸水域遊憩最適發展模式。 在過去幾年接觸水域遊憩所涉部落、拜會致力於生態保育相關單位等社群的訪談中,我們了解到東部海岸的地貌差異大,並非所有區域都適合發展水域遊憩,即便是有發展條件的區域也需要細細檢視其潛在生態敏感區、風(危)險海域分佈等環境特性與議題;以下重點彙整過去與在地夥伴及相關單位,就東海岸水域遊憩發展討論的回饋與提醒: (一)應評估水下資源的敏感性與海象風險,作活動性質與強度的區劃 1.如石梯坪近岸珊瑚密集,尤其在露營區下方遊客熱區的小潟湖更是滿佈火珊瑚,且開放型的海域與座向易起流,在未充分進行安全宣導下較不適合開放一般民眾活動。 2.三仙台-基翬一帶擁有全台少見的蓬勃珊瑚礁體,極具觀賞與生態教育價值,惟目前已出現動力與無動力遊憩活動的衝突現象,且活動區域與既有定置漁場漁船航道重疊;後續與多方使用者的協調與活動區劃討論,將是推動水域遊憩共好發展的示範課題。 3.東海岸醫療資源極為有限,尤其遇水域意外需作長途陸運送醫,在醫療資源的限制條件下應回到防範措施,加強針對帶客從事水域遊憩活動業者之安全宣導與必備證照的確實執法。 (二)應考量陸域活動對水下環境的衝擊 1.東部海岸珊瑚的狀況可能因天侯及人為因素影響,泥沙覆蓋率偏高,基翬尤其嚴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定期作珊瑚礁體檢的夥伴表示,若換作其他地方的珊瑚可能早已活不下去,可見基翬的珊瑚常年在如此艱辛的環境下依然還能存活已是萬幸,故未來應盡量避免因水域遊憩發展需要增設陸域設施(如停車場、沖洗區等)的開發行為,而產生加劇泥沙覆蓋的可能。 2.水域遊憩過程中產生最低度的污染與擾動:敦促在地業者於遊客集合換裝後統一由業者接駁至海邊,減少私人車輛的進出,並於活動結束後統一帶回各自據點作盥洗,避免在現場沖洗(即便是單純用淡水沖洗,到一定的量也會改變放流海域的鹽鹼值,對珊瑚造成影響,就如人類水喝太多會水中毒一樣);未來據點的總量管制亦為掌握與控制水下生態受擾動程度之必要措施。 *...

【重安貓公交流|「文化」是每天自然發生的事情;「分享」在部落是很自然的事情。 — 實踐部落人文精神,應用在遊程發展中】

年假前重安部落為深化推動部落觀光藍圖,安排至貓公部落一日交流。地理上從台東到花蓮的距離,在漫長的台11海岸線上,一樣都是阿美族,卻在生活知識應用有著看似相似卻微小的差異存在。 舉例來說,過去貓公使用苧麻編織製衣;而重安在民國70年雖早已失傳苧麻技藝,卻仍有機會追溯另一個傳統製衣的方法—敲打構樹皮。 在每個部落都有自己製作酒麴的配方,貓公使用的酒麴植物有六種;而重安則有四種,但卻共同使用大葉田香。 這些不同展現出各部落的獨特風貌,而遊程的特殊性也正建立於策劃者對於自身部落日常、傳統文化的了解,透過適當的轉譯,傳達與自然環境共處共好的生活態度,藉由文化體驗達到休閒娛樂的目的。 貓公部落的安哥先是分享參與部落藍圖六、七年的時間裡,以 「優先照顧部落老人家」 做為推動部落事務的核心理念。先是成立文健站提供部落長者的照顧服務,依照長照需求設置所需的硬體空間,也因著文健站的成立,讓安哥開始認識部落長輩們的生活習慣與各自擅長的傳統技藝。 於是,在發展部落觀光時,考量不為長輩們原有的生活帶來過多干擾,許多傳統技藝工坊都是以Ina、Faki家改造,部落產業也以長輩日常熟悉的編織、農務為主;部落內的野菜廚房與開心農場運用同樣的概念,讓長輩們在熟悉的環境裡,做熟悉的事,還能夠賺取生活費用。 「要先有在做的事情和做事的人,再來思考相對應的空間需求」 是這趟交流時,安哥不斷提出的觀念。 當時剛成立文健站,安哥開始邀請部落長輩田野訪談,建立屬於部落的文化傳承,後來慢慢地藉由田野調查的基礎來發展遊程體驗,整理出部落發展觀光圍繞的三個重點「生活」、「環境」、「文化」。 「文化是導覽和體驗很好的題材」 ,撿拾漂流木、柴燒糯米飯、瑪瑙、苧麻、祖靈、護身符以日常材料與信仰的元素帶入遊程體驗,不僅親近土地更充滿儀式感,讓人對部落增添深刻的印象。 午後在貓公聚會所一樓,藉著茶餘飯後的休息時光,彼此交換了推動部落觀光或各種公共事務時的挑戰,面對部落內遇到立場不同、持續觀望中的夥伴如何轉換心情持續引動。安哥提到先安撫好部落內的長者,掃街、環境清整等任務先找長者一起參與才有辦法號召族人,抱持著以「為部落服務」的心情與族人一起投入,最後再思考如何回饋給參與的族人,並將功勞歸給族人,慢慢的凝聚大家的心。 當天,重安部落也將現階段的藍圖帶至現場,參訪完貓公後,回頭檢視藍圖已盤點過的硬體設施需求,並藉著貓公部落運動會的靈...

【東海岸駐地研究員交流會議-公部門與部落共好觀點交流(下)】

  繼上一篇分享關於公私部門在合作認知對焦後,這一篇的討論整理則是將重點放在水域遊憩、據點建設兩類場域思考合作模式與願景。 議題一:水域/據點經營管理願景是什麼? 【水域經營】 透過管處召集各水域遊憩操作群體,建立水域使用行為分區管制、遊客行為準則等維護水域環境。 除搭配部落自主生態監測、環境保育、水域事業經營管理外,應尊重在地文化、既有生態樣貌及以部落文化呈現地方特色。 【據點經營】 公私部門協力分工 管處與部落彼此分工,管處協助硬體空間建設(祭場、青年會所、中繼點涼亭),部落作為軟體與空間經營主體。 多樣化體驗推展部落旅遊 主要透過文化泛舟、草藥體驗、山林餐桌等深度體驗推展部落文化旅遊。 籌辦體驗共識營傳承部落文化 另以體驗共識營的方式,包含國小、高中、大學的不同年齡對象需求來設計體驗方式,進行部落文化傳承。 從部落需求與經營量能,探詢支持青年回鄉發展可能性 透過部落資源盤點發展體驗遊程,更進一步於過程中釐清與盤點部落空間使用需求與經營量能,逐步延伸產業發展的可能性並藉此吸引部落青年回流。 透過據點經營培訓專業人才,照顧與支持族人的生計。 尊重與體現在地部落文化價值。 展現部落文化資源的優勢展現及提供旅遊服務。 遊憩與部落生活區域不互相干擾。 議題二:水域/據點經營管理事項? 【水域遊憩】 符合水域遊憩管理辦法下的水域遊憩行為 明確定義水域活動的管理類型。 透過各面向監測與水域調查建立資料庫,適時設置海洋環境的休息期,達成永續資源的管理。 【據點建設】 遊程體驗(包含餐食、接駁與住宿服務) 以秀姑巒溪遊客中心作為接駁點為例,住宿因山坡地以及地震帶週邊禁建之限制,僅能以小規模方式逐步發展,原則以露營為主,後續據點建設須納入露營區的空間分區規劃。 經營項目包括遊客服務、藝文展演、停車場、遊程解說導覽服務、園區設施維護管理等。 以部落傳統文化資源為基礎,開發具文化特色之產品 。 如目前正透過樹皮結合燈具的文創商品開發與產銷班培力,傳承樹皮技藝。 議題三:水域/據點經營管理事項內的角色與分工? 【水域遊憩】 由管處挹注經費提供第三方專業團隊協助部落自主監測、建立海洋資源資料庫。 組成在地水域經營管理聯盟就各自能力範圍內共同維護海洋環境。 【據點建設】 據點經營管理的社群關係包含經營主體、合作夥伴(東管處)、外部協力團隊、部落傳統年齡組織。 建議東管處可針對據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