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3年起即參與東管處部落觀光產業聯盟成員之一的都歷部落,於110年東管處辦理之「成功地區水域遊憩活動場域規劃案」中指認為水域遊憩基地發展潛力區域。 因巴茲風岸Pacefongan水域發展議題,經由與部落夥伴討論,決定以都歷聚落及巴茲風岸鄰近海域作為討論範圍,以傳統地名指認工作坊、模型製作工作坊等作為操作工具,邀請部落耆老與年輕夥伴共同盤點與梳理部落資源,作為永續觀光發展藍圖之基礎。都歷部落的「模型製作工作坊」,不僅是與部落夥伴一起動手作交流模型應用的各種可能性,同在都歷部落傳統領域範圍內的東管處夥伴也加入了製作的行列,從共同攜手小型參與開始,擴大未來發展的可能想像。 ● 不同空間尺度下的模型,看見的空間樣貌與讀出的訊息都不一樣。 先透過模型案例照片分享,讓大夥理解不同空間尺度下,所產出的模型樣貌很不一樣,也有不同的應用方式。在小尺度的空間模型中,作為空間細部設計的溝通工具,牆面、階梯、街道家具…等設施尺寸、材質選擇以及整體空間感的營造,以及人體尺度都能清楚呈現。而在大尺度的空間模型中,可以看見自然地景的地形地貌的變化,山、海、河川與地形的關係,去了解地理環境的特徵。 ● 比例概念與比例尺應用是作為模型操作中的重要工具 模型製作是以比例大小進行空間的縮放,要先設定預計要製作模型的空間範圍,建議以圖紙面積回推實際模型尺寸,並且確保需要呈現的內容可以被看見。在比例設定上,通常會設定可整除的數字,以利進行比例換算,也可以直接透過比例尺進行測量運用。 因此,大致可以歸納出不同比例的應用方法: 1. 比例1:3000-1000,通常會呈現當地的特徵景觀,包含起伏的土丘、地平面的變化、地形(山脊、海、河….谷) 2. 比例1:500,強調聚落樣貌與周邊環境的關係,呈現房舍與街道尺度、周邊植被等。 3. 比例1:100,在小尺度的空間中呈現細節,包含街道家具、基地結構物、材質等,強調人與空間的關係。 ● 更重要的是開始做模型之前,要先思考為什麼要做模型呢,做模型的目的又會是什麼呢? 本次模型製作的設定範圍以最北邊的水無橋至最南邊的半屏橋之間,距離涵蓋都歷部落傳統領域範圍,期待模型完成後,從中可看見聚落與周邊地形、地貌、山海之間的關係,未來模型也可應用於傳統領域的指認與標示,更重要的是,後續可利用模型進行導覽解說,達成部落文化傳承的目標。 在部落年輕夥伴同時也是東管處部落窗口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