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 🏚️ 地點 :
109/10/28(三)14:00~17:00 都歷遊客中心藝文教室
109/10/29(四)14:00~17:00 貓公部落文健站
👨🏻💼 講師 : 陳盈潔/台灣永續旅行協會秘書長
🔎課程影片連結:https://youtu.be/yJePT98gR5Y
////// 永續旅行準則實務工作坊 //////
一、先思考旅遊為社區、為部落帶來什麼?
Q1遊客帶來什麼樣的好處或優點?
Q2遊客產生什麼令人不舒服的現象或事件?
二、什麼是CBT社區型旅遊?
1.社區型旅遊應該具備什麼特色?特質?
不是單純的社區参訪、社區導覽,而是以永續的方式操作社區旅遊,提供一個具啟發、真實在地生活與文化經驗,可以為在地居民創造在地經濟、保育、保存等利益的旅遊型態,他是能夠自主營運、固定比例收入能回到社區基金、實踐永續旅遊的精神
目前以泰國最具備社區型旅遊的發展經驗。
2.為何社區要發展觀光呢?
並非每個社區都要以觀光旅遊活動維生,每個社區都要重新定位社區與觀光旅遊的關係,才能永續發展。在泰國,CBT通常不會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而是做為一個「副業」(零用錢的概念)來發展,也就是不是把雞蛋全部放在觀光,一旦有狀況,則社區就會頓失收入。
三、永續旅準則四大面向,以減少遊客產生的不舒服現象、增加對社區的好處或優點
A.永續管理(有效的永續經營管理)、B.社區經濟(當地社區經濟與利益最大化與負面影響最小化)、C.社會文化(將文化遺產效益發揮到最大並將負面影響降到最小)、D.生態環境(環境效益最大化與負面影響最小化)等四個面向的永續。
四、四大面向(A.永續管理、B社區經濟、C社會文化、D生態環境)準則的重點式導讀
A5.要建立一套有系統、當地居民參與且回饋,並能夠持續操作的管理系統。而社區可以先在可掌控的範圍內,進行有系統的管理
A9.建立遊客應當遵守的行為規範、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行前要瞭解的事項;並要注意傳達正確資訊的解說。可以以簡單清楚的圖卡或影片等,來讓遊客理解應當遵守的行為規範。
B3.要支持本地企業與公平交易(業者);鼓勵返鄉,也要能夠有地方經濟體支撐。而觀光業可以做到的事情包括,如:採購時優先考量當地的供應商,幫助當地農民、工匠和食品生產商參與到旅遊產業鏈中,如此就可以讓地方經濟養更多社區的人,讓地方的經濟網絡能夠更強壯。某個案例發現,在地人開的,有70幾元可以留在當地,但如果是外地人開的則只有43元留在在地;當然在地人開的,也就留了更多的工作機會與稅收在在地。
B9.對當地民眾的生活的影響,顧慮當地的生活;可能會有:亂停車、塞車、缺水、噪音、垃圾。可以訂定遊客公約,請遊客要尊重社區生活,如保持安靜、避免觸碰私人物品、拍照前請先得到允許、保持安靜(如韓國首爾北村的案例)
B8.滿足不同群體(族群)的可及性;初衷在於「讓所有的人都可以出門去旅遊」。確保所有人(包含身心障礙或其他有特殊需求的人)都可以無障礙地進入特定場所、使用設施與享受服務,包含重要的自然與文化場所,例如:奶蛋素者、穆斯林、身障人士(如泰國的NUTTY’S ADVENTURES THAILAND ) 等。英國曾經作過一個「包容性旅遊」的調查,概估該領域每年以15%的比率在成長。
C1-C3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如澎湖南寮的牛屎餅與蒙面文化、鄉村的柑仔店,雖然不見得是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等法規公告的文化資產,但可能就是對當地社區聚落而言,具有文化意義的。可以先盤點部落內對部落有共同意義、共同記憶的資源、場所、習俗、慣習、景觀、音樂、工藝、技藝、美食、食材等,然後可能是社區重點保存或是社區觀光會碰觸的是哪些?
C1-C3景點解說真實性:社區支持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頌揚與保護,若作為觀光元素,要為遊客提供真實、原汁原味的在地體驗,注意不要扭曲自己的文化以迎合遊客,要注意自明性與真實性、地方感的永續平衡發展。尤其是在體驗式旅遊當道之時,更要注意。
OTA(ONLINE TRAVEL AGENT)的角色出現,線上販售遊程商品。LIVE LIKE LOCAL!?遊客可以體驗在地人的生活嗎?真實性與舒適度之間的平衡。而在時代改變下,也可說明為何會有這樣的改變?!
操作社區型旅遊時,是由旅行社導遊導覽還是在地解說員導覽?奇美、新社、貓公部落表示,目前都仍是旅行社接洽部落之後,由在地解說員來導覽。但台東段的夥伴們多表示沒有,常常是旅行社自由發揮
D2自然景點的遊客管理:考量區域特性、乘載量、敏感度,在提供遊客動線品質的前提下,降低負面衝擊。在敏感區與文化慶典中,針對遊客、旅遊業者與解說員,於參觀期間或參觀前提供參觀行為指南。
可以從有多少解說員、有幾家民宿業者或床位、有多少社區媽媽或廚師、有多少在地駕駛、有多少在地商店等,來推估部落可接待的人數。
但有時,也要看部落所在的環境型態,搞不好不見得是以承載量的推估來做遊客管理,例如,新社部落是在台11線上相對非常開放的環境下,遊客出入無管制點來進行遊客管理的宣導,則要思考乘載量以外的管理方式。
以帛琉為例,2018年開始推永續旅遊,在面臨中國抵制到該國旅遊之後。雖然遊客量減少24%,但年觀光旅遊收入並未減少,乃是因為提高服務品質與客單價之故,而也因此使得觀光產生的環境衝擊也就降低了。
D3與野生動物的互動。如:避免餵食野生動物,以對其生活習性造成不良的後果,並避免干擾。
五、部落夥伴試操作
六、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爾雅那的綠色旅遊目的地案例
從2014年開始申請全球百大綠色旅遊目的地的標章。自推動永續旅遊以來,遊客過夜的數量自2010-2018年間成長159%,遊客造訪的數量成長138%。
考量觀光客與城市的關係,採取很多行動方案,例如:
1.城市內的電動車供接駁、公共自行車等以改善空氣汙染。
2.發展戶外教室、推動單車旅遊。
3.城市內完整的垃圾分類系統,而非回收類垃圾要採收費制收取垃圾。
4.進入社區導覽儘量不用擴音器,以避免打擾社區。
5.多點提供飲用水設備,以降低遊客使用塑膠瓶裝水。
6.垃圾處理場。
7.不賣塑膠瓶裝飲料,只賣玻璃杯、玻璃罐裝飲料。
8.城市旅遊儘量帶遊客到訪公平貿易商店、或是具循環經濟概念的商品,照顧弱勢族群的商店或餐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