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3的文章

【說自己的故事:我們是在海邊的布農族人-高山部落】

「一座山的接待」是高山森林基地對外推廣海岸布農文化的核心。 高山森林基地所處的高山部落作為一個原生熟知山林的部落,日據時期因受迫於日本政府削弱原住民反抗勢力而必須從南投一舉遷至面向太平洋的花蓮磯崎村,第一次看見海的他們,也成為全台唯一擁有海岸布農文化的原住民部落。 於是,高山森林基地將布農族擅長與山林互動的生存之道融入部落觀光遊程,系統化地整理過去遷徙歷程,藉由轉譯再現傳統文化,打造出以「文化為主體的部落觀光」,將布農族的生活型態、狩獵文化、祭儀信仰及與山海共存的技能在遊程體驗中展現,在扶植青年導覽員中傳承。 綜觀高山森林基地整體規劃可見以「樸門農法」進行設計,將基地分為「冒險體驗」、「森林生態」、「心靈成長」、「共識營團隊建立」四區,保留梯田及祖先開墾遺跡的傳統領域,展示著尊重土地與歷史脈絡的決心,創造屬於海岸布農族的部落文化體驗場域。 今年首次參與示範點改造計畫,以「高山部落文史解說站」作為提案的第一步,擇定基地內的舊部落遺址,一處在大樹下的開放空間,運用戰略地圖為概念構思的文化牆面,先從硬體的主體結構建立起,使用大量的原木做為樑柱及油毛氈作為防水屋頂,採用藤皮的接榫工法固定杉木柱,與應用在地石材堆砌的低矮圍牆建造而成,未來不管是部落接待團體客群或是部落會議場地將不用煩惱需要遮風避雨的場地。 在高山森林基地的發展願景中,最重要的目標是打造扶持返鄉青年安穩在鄉生活工作的部落經濟主體。為落實「從部落長出來」的產業,由高山部落所處的磯崎村提出以「故事經濟」作為整體願景藍圖的方向,輔以田野調查建立厚實的在地知識,並朝向建立合作社與完整的分潤機制,打造微型經濟產業。 而身為磯崎村的一份子,同時擔任磯崎村部落主席的基地負責人小馬,曾服務於軍事單位,善用軍事策略分析的背景與研究整合的能力,提出部落產業以「團隊戰」的方式打好基礎再慢慢向外拓展,以高山森林基地為圓心,慢慢的向外畫圓,畫出大尺度分區規劃地方資源藍圖。 近期也積極與在地既有產業串聯推出「快樂磯崎 - 小村行走」與「行走磯崎村 - 山海之間小村探」等磯崎村為品牌發展的體驗行程。未來更預計以山海劇場發展為核心,與地方團隊合作,從空間到產業,打造無圍牆部落體驗。 高山森林基地從海岸布農族的身分深入土地連結與山林生活的智慧,結合自身經營管理的經驗,汲取出理性與浪漫共存的經營機制,以公司型態往產...

【文化泛舟資源調查-奇美部落】

近日第一波強烈冷氣團登陸時,十幾度的低溫下,仍抓緊周休二日從北台灣各處歸來的部落夥伴們齊聚在男人的廚房裡,圍繞著升起的火堆一起取暖,為著隔日將冒著低溫下秀姑巒溪進行文化泛舟下游的第二次田野資源調查,商討著後續的流程與進行方式。 喝著米分,酒酣耳熱下,部落夥伴不只聊著彼此生活的近況,比劃著打獵時看見獵物的情景,提到打獵時的不順利,一旁的夥伴勸退著說: 「打獵時,如果運氣不好,就不要打了,趕快回家。」 對部落的人來說,面對大自然時的謙卑態度,不僅是尊敬這片土地,也是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 而這樣敬天地的精神從盤點部落重要生態、文化、傳統資源;探討文化泛舟、有機農業、農耕文化體驗等產業發展時都可窺探。 一直對於部落發展具有強烈企圖心的奇美部落,自109年開始便以奇美文化發展為主軸,除了藉由部落的協會組織及年齡階級鞏固部落的人口結構外,持續推廣部落的Misaafang文化,在各種遊程設計上如文化泛舟、漂漂河、草藥營、野菜營、年齡階級體驗營等等做為部落對外認識部落文化的管道,也要讓部落的人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認同感。 談論到部落與觀光產業的發展,奇美部落仍是尊重土地樣貌的,特別是對於母親之河—秀姑巒溪的自然樣貌保全,同時在觀光與農務搭配之下也考量聚落、田區與生態的環境永續性。 從調查秀姑巒溪的上游到今年著重的下游流域,奇美部落在部落遊程與地方藍圖上持續以秀姑巒溪作為在地的觀光核心,盤點周邊在地故事、傳統流域、自然生態,在保留文化真實性、生態保育、傳統智慧文化與顧客保持聯繫交流之間取得平衡。 在所有遊程推出之前,部落皆會定期召集夥伴回鄉進行測試。 「試遊程還是希望帶有心參與的年輕人下水比較有意義,在下水的過程中訪談耆老,也讓年輕人知道,耆老有很多都不在了,要把握時間將重要的文化知識紀錄。」 即便遊程對於發展部落產業是重要的,但培育族人傳承文化卻是奇美部落心中更加迫切的事情,也期待不久的將來,奇美部落很快能夠完成心目中那幅理想的藍圖。

【開心農場示範點執行 - 貓公部落】

回顧106年至今與貓公部落的藍圖討論歷程,我們常說,豐濱社區發展協會的建安理事長(貓公部落討論主體)真的是把心中的願景藍圖經過討論、梳理與勾勒,再慢慢一步一步地實踐到位。 從106年部落現況議題的盤點,發現貓公部落擁有極具特色的產業,惟人口老齡化等因素,使這些傳統文化與產業亟待學習與傳承。在駐地研究員計畫的陪伴下,一起將部落特色產業的流程細節攤開,挖掘可以結合觀光體驗的精髓,並找尋一起學習、協助、激盪更多創意想法的年輕階層合作夥伴,發展出傳統工藝體驗、自然生態童玩、山海運動等遊程單元。一步一腳印與東海岸觀光步調整合的同時,亦秉持着部落永續觀光實踐的精神走下去。 除了11鄰農路遊程體驗持續深化,今年貓公部落亦以開心農場的規劃與建置,作為駐地研究員3.0的示範點施作計畫,又完成了願景藍圖的一片拼圖。 「這些野菜、酒麴植物都是我們部落阿嫲的寶物,我想讓他們種回來。」 開心農場示範點計畫的出發點看似很單純,但實際上與整個部落的觀光發展、乃至文化傳承都有莫大的關聯。如可增加遊程中的文化飲食面向的體驗,透過導覽解說、採集、烹煮等,以及與社區課程的連結,建立部落的野菜及釀酒文化的推廣據點。而在整體的遊程串連上,農場亦連結工藝坊、前期示範點已完備之第三休息區的山林生態場域相關體驗等,加入部落野菜、及從酒麴認識到釀酒文化的遊程設計,讓體驗富含更多部落生活與智慧的面向。 計畫中擾動並號召部落全體參與,以mipaliw精神實現開心農場相關作業,除了野菜體驗休憩Taluan與橋樑修繕、部落野廚修繕、河堤入口階梯建置、可食地景規劃與菜園野菜種植等工項外,最關鍵的一步,是來自於供應菜園水源充沛穩定使用的Fanaw(蓄水池)、以及其水路渠道規劃與建置。 除了池體的挖建,為減少環境衝擊,以及將Fanaw的效益最大化,特邀請馬太鞍重要濕地營造推手馮老師及楊老師進行現場工法教學。如以不透水帆布代替底泥材料、維護池型及營造岸邊濕生、石縫植物生長的石頭排列方式、設計符合挺水/漂浮/浮葉/沉水等植物生長之岸坡高程、水路進出的高程等工序,甚至討論到未來Fanaw的擴充規劃路徑,以成為標杆部落菜園為目標。 相信我們很快就能看到貓公部落充滿朝氣的ina們,帶領着大朋友小朋友在綠野間穿梭,認識生活中慣用的莧菜、龍葵、萵苣、木鱉果等,小心採摘在Fanaw裡復育的大葉田香等酒鞠植物,再搭配釀酒體驗,在聖山下的溫暖部落釀...

【部落觀光永續發展路徑討論-都蘭部落】

邁入第六年駐地案改造與願景藍圖討論的都蘭部落,經過逐年的盤點、討論、聚焦於部落發展、推動人力與釐清部落狀態後,一步一步踏實地的將願景實踐成行動。 從青年族人回鄉經營部落事業、傳承海的文化與知識應用,並開始思考部落遊程的經營如何成為事業體,運用部落的自然資源與獨有文化內涵建立永續的部落經濟產業。 而今年都蘭部落除了在駐地案改造裡改良修繕茅草屋的工法外,也加入了探討天文主題的都蘭星空,透過實地走訪部落觀星地點與田調訪談傳統部落天文知識,並帶領部落小朋友進行星空導覽。同時也積極與各國家的南島語族進行交流,希望無論是天上或是地上的傳統文化知識都能橫跨不同年齡階傳承,編織出屬於都蘭部落的緊密網絡。 而為了在推動部落觀光產業的路上,硬體或軟體面向都能夠達成永續旅遊的目標,今年也與部落夥伴們針對部落觀光發展的路徑討論辦理工作坊。一開始先是透過部落夥伴拋出日常中在水上活動或陸上活動中常關注的「生態環境」、「遊客管理」、「文化環境」、「在地社會與經濟」四大面向所觀察到的現象或是事件描述。 接著進行分類與討論找出因果關係及連結彼此之間的良性與惡性循環,最終理出「文化傳承」、「遊客行為管理」及「開發規劃與民眾參與」等議題,像是傳統工藝人才短缺、漁業垃圾隨意丟棄、熱門景點交通混亂等狀況,並藉由各項因素的共通點推論出核心癥結點,提出解決方案與下一步的永續行動。 舉例來說:從 Faki 、 Ina 的離開導致田野解說的資訊無從考證、傳統工藝人才短缺使得部落觀光無法內化成為田調成果等現象,推論出的結論是「因應時代變遷生活型態改變進而阻礙了海洋文化傳承」,而現階段具體實踐的行動則是「維持都蘭國的品牌與維持部落年齡階級制度正常運作」,使生活經驗與文化知識能藉由年齡組織的約束與持續的紀錄繼續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部落的組織運作、文化復振與經濟產業之前的平衡向來都不是容易的,如何持續創造支持年輕夥伴的生活環境,同時抓緊與每位部落長輩相處請教的光陰,是每個部落需要面對的課題,正因此每一位願意將四散的事物與資訊慢慢拾起拼湊,持續攜手前進的夥伴都是讓人敬佩的,也希望這樣的力量可以繼續與整個部落一起走下去。

培訓課程:【野菜園裡的社會生活:阿美族的民俗植物與生態智慧】

📆 時間 : 112/08/03(四)14:00~17:00 🏚️ 地點 :  都蘭活動中心 👨🏻‍💼 講師 :   羅素玫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胡哲明 │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A. 室內課程分享 野菜作為阿美族的傳統生態知識 a. 必須是個合作的研究,需要在地世代繼承的傳統生態知識。 b. 以部落單位流傳野菜系統為傳統生態知識的特點,不同部落環境不同,食用野菜的種類不同。 c. 阿美族具性別知識分工,女性對於野菜知識掌握度較高 d. 野菜具有流動性,種子跟著人去旅行 e. 青少女訓練營,目的在於傳承知識,有野菜、農事、山海採集等課程。 f. 飲食影響菜園留下什麼菜,菜園的特性隨著人的飲食文化在改變的 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的處境 a. 外界理解的困境:菜園與野菜地景之上的知識實踐,重新解讀出原住民環境知識的內容、只使用西方科學分類來翻譯的探討方式,存在許多挑戰。 b. 內在理解與繼承的困難:原住民生態知識作為一種實踐與口傳的知識,也因為以世代經驗的方式傳承,在當今部落社會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下面臨挑戰。 c. 研究上的挑戰:野菜知識隨著世代傳遞直至今日仍生生不息,日新月異使的研究更加困難。 野菜飲食中蘊含著與女性勞動,具有一種日常性、邊緣性、韌性 a. 野菜作為日常交換物,但交換的雙方並未用貨幣來計算,交換的網絡代表了彼此社會關係的維繫。 b. 野菜所具備的飲食特性與易於交換的特質滿足了阿美族人的需求,此一特質亦能再創造出人與人之間分享的社會連結與情感的相互支持。 人與植物共伴的社會生命史 a. 傳統植物的命名多是以實用性與功能為考量,有食用功能的野菜才有名稱,而不食用的都稱為雜草。 b. 阿美族人為整理土地與園藝耕作所做的準備工作,與刻意清理掉不需要使用的雜草,產生菜園裡的物種多樣性,被視為一種阿美人與植物的特殊共生關係。 仿擬、混融與共生:從菜園到餐桌的味覺地景與韌性 a. 每戶人家的菜園具有物種組成的獨特性,菜園植物的種類選擇具有個人或家戶使用飲食地景的意義。 b. 微型市場 —— 原住民地區地方化的飲食與品系交換的系統中,具有地方性喜好和內部形成的個別消費體系,像阿美族文化中普遍且獨特的飲食喜好—苦味。 交換、日常性與社會性的實踐 a. 儀式性獸肉的送禮或小米的祭儀與知識,皆隨著社會文化慣習的變遷而消失,...

培訓課程:【海廢的下一步】

📆 時間 : 112/07/19(三)10:00~13:00 🏚️ 地點 :  台灣德福 Taiwanderful 工作室 👨🏻‍💼 講師 : 台灣德福 Taiwanderful 工作室,除透過廣播、講座、工作坊、海廢藝術創作等方式推廣永續行動理念,近年亦積極透過各部門計畫與學校合作,教導孩童建立完整的回收系統(垃圾回收分類站),協助孩童從小建立永續環境的正確觀念,再由孩童的永續行動擴及影響力。 A.課程概述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而塑料無疑為衝擊海陸域生態重大威脅之一。據統計, 2021 年有超過 1,700 萬公噸塑料進入海洋,佔海洋垃圾 85% ,透過生態系的捕食累積,海洋塑膠微粒會吸附並濃縮有毒物質,而台灣人每年透過海鮮將 1.6 萬顆微塑膠吃下肚,且市面上 83~90% 瓶裝水含有塑膠微粒。 依循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目的地準則 (GSTC) 中,自然資源管理面向之固體廢棄物準則中提及,目的地管理機關應設置廢棄物減量目標,並採取措施以消除、減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特別是一次性塑膠物品。任何剩餘未能重複使用或回收的固體廢棄物應以安全、永續的方法進行處置。 身為東海岸的一份子,我們在履行減塑或進行淨灘淨海等行動前,須重新認識對海陸域生態有永久傷害的塑膠,並建立塑膠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正確觀念。 特邀請台灣德福 Taiwanderful 工作室分享,塑膠的拆解分類與應用、如何利用隨手可得的工具輔助建立自家回收系統、如何有效地作填充材再利用等。並以 DIY 工作坊帶領東海岸夥伴轉「廢」為「寶」,創造出可以廣泛應用在生活上更有意義的資源,嘗試翻轉大家對塑膠的認知。 B.影像紀錄 團隊介紹及回收系統操作分享   轉「廢」為「寶」 DIY 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