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部落的海洋知識與應用

📆 時間 : 110/08/18(三)13:30~17:30 

🏚️ 地點 : 東管處第三辦公室-臨時會議室

👨🏻‍💼 講師 : 蔡政良教授/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課程講義連結:https://youtu.be/HYOCs9V-IKU

課程筆記:

阿美族人的冰箱-阿美族海洋文化簡介

一、概論

空間與時間,是構成人類感知最重要的因素。就時間層面而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累積關於環境的認識與智慧;此外,也會因性別而有差異,例如部落內女性族人從事的工作或承擔的任務,與男性有所不同。就空間層面而言,阿美族分佈很廣,並依分佈在海岸、山上、谷地、都市等不同地理環境,因空間經驗的不同也形成不同的知識系統。


(一)阿美族與海洋

阿美族分佈區域以花東地區為主,少數在屏東恆春一帶。人類學將阿美族分成五大群:南勢阿美(相對北勢泰雅族而得名)、秀姑巒阿美(奇美一帶)、海岸阿美(大港口、豐濱、宜灣、重安一帶)、馬蘭阿美、恆春阿美。

長期以來,阿美族有臨水而居的特性,如溪流、海洋;早至荷蘭人文獻中,即曾有阿美族部落鄰大河而居的紀錄,如馬武窟溪兩側的部落東河、小馬、隆昌等即曾出現在荷蘭人文獻中。即使是都市原住民,也多先擇臨河地帶而居;因為很多儀式都與水有關係。生業活動、神話、祭祀、禮儀、日常休閒活動等層面皆與海洋或溪流脫離不了關係。因此而累積豐富的海洋生態相關知識。但這些知識都會隨著環境變遷、生態變遷而有所調適、改變。尤其全球氣候變遷下,勢必也會造成部落的知識系統的改變。

對阿美族人而言,大海就是我的冰箱:依海維生(在冰箱還沒出現在部落前,阿美族人稱,大海是我的siraw;是用新的概念套在既有的知識系統上)。此外,大海也是阿美族人的老師,從自然觀察到的人生哲理與處世能力;大海也是庇護之地,自然是一種療癒地景也是祖聖之處。對很多阿美族人而言,脫離大海,即難以生活。(部落婦女有時會開玩笑的說:你們在海邊蓋Daluan就好,不要回來、只要魚回來就好)

在都蘭部落有句話:「aka la lima不要被打敗」,源自「aka la lima不要被第五個拿走」,深究之-不要被第五道浪帶走salka lima a tapelike(在很多南島語族,5都是lima;在部落中,奇數是常用的數字,不管是屋頂上的茅草數量,亦或是祭祀時檳榔的數量,在阿美族邏輯中,奇數是好的數字、很多好的數字都跟357有關;但在漢人文化中,偶數才是好的數字,除了4以外。)過了第五道浪之後,就風平浪靜,勉勵族人不要被打敗;用身體的五感充分觀察、感知浪的拉力,以判斷水域環境安全。

「聽浪」,也是阿美族人的身體環境觀察智慧,特別是部落的婦女在海邊採集時。

riyal/riyar,在阿美族語,不只是「海洋」的稱呼,而是當族人說「riyal」時,是跟海發生互動、去海邊拿東西。在華語的語言脈絡中,「去海邊」就不像阿美族語有這樣深的環境與行為互動的情境。

maleno,平均高潮線;makerah,平均低潮線;兩者之間即為潮間帶kerakerahan,退潮時露出來的地方。

在都蘭,農曆日乘以80除以10,即為該日的退潮時間點。部落老人家在退潮時去海邊撿貝類,就是依此計算退潮時間點。(海貝類怕太陽,所以晚上撿貝類;另外下雨時,海貝會吃雨水,也是採集海貝的時機點)

浪,tapelik’elos,旋渦、海流。海流有多種形態,永久流(如黑潮)、沿岸流(近岸流),會依著海底地形與岸邊地形而有不同流速與流向。在都歷,最近很有名的海灘Pacefongan,意指「船下水的地方」,亦即是有離岸流的地方、適合船隻下海,但也相對是危險海域,發展水域活動時要特別留意。

 

(二)傳統生態知識與原住民知識

海,不只刻在身體上,也是身體知識、環境知識。海做為一個環境、一個空間,長期與其互動,慢慢瞭解其規律性、運作的知識,也從中形成阿美族人看待海洋的邏輯,此即阿美族人對於海洋的傳統生態知識。

何謂傳統,是知識背後的那套邏輯、價值系統。

傳統生態知識是一種知識、是實踐和信仰的累積複合體。會因環境變遷、透過適應性過程而發展,並藉由文化的傳承跨代傳遞,是關於生命體(包括人類)彼此之間及與環境之間的關係(Berkes)。

Berkes進一步以動態的傳統生態知識為基礎,以社會生態系統的韌性觀點,發展了一套海岸管理的知識體系與實踐方法。

1.阿美族傳統海洋知識體系概念

1)生態體系:陸地與海洋是一體的整體觀,細緻的海岸知識再現與歷史記憶、海岸地景以及水下生物的命名之中等。

2)社會層次:與阿美族的年齡組織、親屬組織、性別與空間概念之關聯性、歷史記憶的動態發展,以身體實踐的情境式學習海洋傳統知識。例如:捕獲魚後,有哪些魚會先挑給老人家吃、甚至依部位分配。

3)文化層次:海神信仰或祖先信仰與生存息息相關,親海的生活方式,與海洋做為一種認同的空間、永續的海洋資源利用價值觀。

(良哥提醒:東海岸的傳統地名亟待儘快被記錄下來,避免滅失,而流失了東海岸的環境管理知識;因地名反應了該地點的地域特色、海洋特色)


2.海岸地區阿美族人在近岸海洋的日常(活動)

1)漁獵:射魚(micinko/mipacin;來自日語的彈弓,始自日本時代)、放網(mitilo)、圍網(misalil)、撒網(tafokod)、三角手網(misafang)、釣魚(pcemot

拿特定海產的講法,如:milalaomipolawmihicay(拿鰻苗)、miaawang(拿海膽)

2)潮間帶採集:海貝(mic’kiw)、夜間採集(milakelaw)、採海菜(midamaymidateng較屬婦女的行為)

(在部落中,以上漁獵採集活動多由男性從事,但並沒有禁止女性參與;只是有些工具是禁止女性碰觸,例如獵槍)

3)海祭:有不同說法。misacepo’/港口豐濱一帶的稱法,原指「坐河口」;pafafoy/都歷的說法,原指「給他豬、餵豬」;mikesi’/都蘭馬蘭一帶的稱法,原為「退潮」之意)。漁撈祭:pakelang,原指「吃魚」。

4)休閒,例如在東北角,在岸邊如果看到帳篷,通常都會是阿美族人搭的。

5)其他,例如mi’ikol(也有老人家稱mirekip),阿美族在喪葬儀式後,如果該過世的人生前很喜歡去海邊,則其親人會在喪禮辦完後去海邊走走。

 

自由潛水射魚(打魚)MicinkoMipacin):Pinangan no kapah,是富含知識量最大的漁獵行為,才能在海中存活下來。發展自日本時代,後期發展與現代材料的發展有關係,例如:玻璃、橡皮、瀝青等。(東管處藏有一個木質、以瀝青固定玻璃與木頭的潛水鏡)。

颱風為阿美族帶來非常多的禮物(例如:漁槍上的倒鉤,是來自颱風帶來的電線桿導電條),此也是拉黑子的創作常與颱風有關。穩定來襲的颱風期間,會讓海洋有重新整理的機會、有助於海洋生態的穩定性;但今日極端氣候變遷造成的強降雨,可能會擾動海底地形、捲走海底大石頭,海底地形改變,改變了海流系統,也需要重新調整適應海洋知識系統。

 

3.都蘭部落潛水打魚者的海洋傳統生態知識(穿梭於陸地與海洋間的身體作為方法)

人與自然:水下獵人的知識,與陸上知識相呼應,包括:

1)海中生物命名系統

阿美族的海域知識常常跟陸域山上的知識相呼應。魚的名稱跟陸域上的植物名稱有諸多相呼應處。

例如:倒吊魚Cu’in,珊瑚礁岩區中數量最多的魚種,夜間躲在石縫睡覺,喜歡整群跟在鸚哥魚後面游動吃剩食。肉質細但有特殊腥味,是阿美族老人最喜歡吃的魚種;尾部有倒鉤,射魚者若被劃到,傷口會很深、須縫合;在海中被刺,要小心海洋弧菌造成的蜂窩性組織炎。

Cu’in其語意源自檳榔的到吊子Macui’say;也是在阿美族部落中具有社會性意涵的魚種。在部落裡,上山打獵如要豐收,不會直白祈禱說要多少獵物,而是要謙虛的意喻;如果婦女想吃這種魚,就會放一顆檳榔在男子的魚簍中,而不明言該魚名,頗有一種日常生活美學上的詩意。

lilid花倒吊,喜歡在礁岩上方浪區快速游動,夜間在岩縫中睡覺。射魚入門者若能在白天打10條以上這種魚,表示已經出師。該種魚的語意來源是蚱蜢riri’

阿美族人愛吃河豚,有兩種無刺的河豚是有毒的。有一種箱河豚、無刺,稱Kung,也是阿美族人愛吃的魚,其語意來源是陸地的貓頭鷹。另有一種無刺河豚Sokui,其語意來源是木鱉果。

在阿美族的文化中,魚也有魚格。

Pihokukay,鸚哥魚為珊瑚礁海岸地區中最重要的生態指標(阿美族有不同說法的生態觀點),此魚以啃食珊瑚礁上的蟲維生,後面總是會跟著刺尾鱗或其他魚類吃鸚哥魚殘留下的食物;也是夜間躲在石縫中睡覺,有時可以聽到他們類似打呼的聲音。此種魚魚格不好,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又很貪吃、留下很多碎屑,所以Cu’in很喜歡跟在後面吃殘食而降低警覺性,「Cu’in為鸚哥而亡」,可以趁機抓。都蘭部落的策動組會規定部落年輕人晚上不能打Pihokukay鸚哥魚,因為晚上太好打了。

Fi’ceki白毛/黑毛,喜歡在浪區或流區快速遊動,屬於非常敏感的魚類。肉質堅硬。晚上不睡覺,打魚者若能在白天打到這種魚,顯示技術已經更上一層樓。阿美族人相信此魚可為孕婦補充營養並且為產婦提供奶水,生病人吃這種魚也比較快康復,老人家愛吃其內臟。此魚只吃人也可以吃的海草,帶點苦味。

(良哥鼓勵同學們調查部落中常出現的魚類與其特性)

2)海岸地景與記憶

Patekodan,意指海流交會的地方,也是魚類聚集之地,也是鯊魚出沒之地。

Cingohonan,以前有一位叫ngohon的在此溺斃。現都蘭觀海平台一帶,該地只能觀海,部落傳統地名意指肚子餓的海,因該地有一道很強的沿岸流。阿美族把海當作另一個生命體看待;阿美族人認為有人在該處被海帶走、喪失生命,是被海吃掉;漢人的說法為「抓交替」,認為海是暗藏惡靈的地方,背後隱藏著漢人不鼓勵探險的思維

Cifanaway,天然淨身海灣,早期祭典全部落下水處。

Pacifalan,帆船出入海口。

Kanapenoan,部落山與海交界處。

從都蘭部落傳統領域沿岸的傳統地名,可以呈現其地形地理環境的特色。

對阿美族人而言,海岸地景命名原則包括:歷史記憶、海岸地形特色、近岸海洋特色(潮水/水流、海浪、礁岩、水下地景等)、海岸生態特色。

阿美族海岸地名地圖:https://www.google.com/maps/d/u/0/viewer?mid=1C65NnUdaMkD0WRqLmRVpr3vTTcdhrtMw&ll=22.864984899999996%2C121.23408789999998&z=16

 3)難以翻譯的潮水masi’ac(海洋特性)

Masi’ac介於漲潮與退潮之間的一種潮水的狀態。中文無法翻譯。

通常Masi’ac是漲潮開開始退潮後,在一定階段,礁石區的魚群會開始亂竄的時刻,若不離開就會被困在礁石區。通常是撒網者最容易捕獲魚的時刻。Masi’ac海洋賭場的時刻,是充滿機會與危險的時刻。

(東管處大地藝術節有部紀錄片「返潮彼時的生與死」,即描述此海洋特性)

 

(三)海岸地景命名原則

有:具有生命感與歷史意識的地名命名原則、感官式的命名與傳統環境知識等。

地名可以提供很多環境知識給我們。(良哥再次提醒,要趕快問部落老人家傳統地名跟背後的意義)

現代地名無法展現阿美族社會海岸地名的豐富知識與美感,例如:台東市的海濱公園Ci Foi’san,觀察星象之處,是馬蘭部落出海前觀察星象之處;富岡漁港Pasiwali,面向東方;小野柳Ci Foi’say,如星星般之處;美麗灣(杉原)Fudafudak,海面上如星星閃亮之處;金樽沙灘Silokoyan,綠蠵龜的家;三仙台Pisirian,放羊的地方;天空之鏡Pacefongan,入水之處。(1:22:18)

1.具有生命感與歷史意義的地名命名原則

小馬部落的師雲山:過去有位國小老師,名師雲山,住在當地,因此當地年輕一輩都稱此地為師雲山;施雲山當年為滇緬孤軍撤退來台後,奉退輔會之令帶榮民開築東河到泰源的道路。東河部落老一輩人的命名為ciolao’wan,是因更早之前有一位名為Olaow的人被洪水沖刷到此地而得名。

比西里岸部落的十字路口:年輕人稱之為十字路口乃是該地為潛水入海的一個起點與回程的終點;老一輩的命名則為Ci’ayamay,意為很多海鳥停留的礁岩。

(良哥建議東管處爭取前瞻計畫,推動傳統地名調查與解說牌建置計畫)

2.感官式的命名與傳統環境知識

(四)人與人:水下獵人與海洋相關的社會特性 

1.年齡組織與潛伴團體

2.水下獵人的裝備史與製作的社會基礎

3.魚獲的共食、交換與生計

年齡組織與潛伴團體,在海下作業時,養成緊密的夥伴關係,也養成了部落組織內的執政團隊默契。以良哥所屬年齡階為例,在執政的前5年,留在部落的kapah級友幾乎每晚都會到海邊報到,大家一起潛水、一起上岸、一起吃飯,培養出很好的默契。

大海是培養部落執政團隊的默契的很好的訓練師。

 

(五)人與超自然:水下獵人相關的儀式與禁忌

1.都蘭部落阿美族人視海洋為一種生命體

大海是讓阿美族的年輕人,在回應部落的文化、社會要求時,一個很好的訓練養成場域;該場域不是制度性的,而是與部落生活脈動緊密結合的;是一種長期的、沉浸式的,非系統式的訓練場域;需要人與人間的commitment無形忠貞的承諾,共同面對人生中的第五道浪。

都蘭部落阿美族人視海洋是一種生命體。在海裡,不是人定勝天,是人定順天。以都蘭鼻的「肚子餓的海(都蘭觀海平台一帶的海域)」為例,近年就有多人在該處發生意外,即是不熟悉海流造成。

阿美族人視海洋為一種生命體。(阿美族人說話不會太直,因為阿美族人相信話語是有靈的,說話太直會迴向到自己。)海會坐下去,就是指退潮;海也會站起來,就是指漲潮。都蘭部落有句諺語:「當海坐下去的時後,沒有風」,意指退潮退到底的時後,風會停,描繪一種大自然現象。

2.海祭傳說神話

阿美族解釋海祭緣由的神話故事有幾種:

1)美崙山故事類型:傳說阿美族人組織訓練部落青年,並經海神傳授祕訣,用茅草合力驅逐做惡的巨人,因此演變成海祭與豐年祭。

2)女人島故事類型(豐濱港口一帶):傳說某人意外漂流到女人島受困,苦不堪言,後來,藉著海神或鯨魚之助,渡海返鄉,因而有了海祭。在港口部落,就是在海祭時,呼喊海神。

3)兄妹在海神保護下漂流到台灣,繁衍後代,感念海神眷顧,向海神祭祀。

3.都歷的海祭

Pafafoi,直接翻譯是「給山豬」(在台東,有區分山上的豬跟家中養的豬;在花蓮則沒有這樣的區分,都稱pafafoi)。

男女共處海灘,但又有以性別劃分的性別界線的神聖圓圈,僅能男性進入,祭品在中間(豬頭向海);女性在神聖圈後方的帳篷區。以白雞進行祭祀(類似東南亞的祭祀行為),斬雞頭乘船出海丟到海上祭海,港口稱此行為為「祭海」,此白雞象徵船要上岸時要穿越的危險的碎浪區(真實性可再與都歷部落筱帆姐確認);並在海灘上請南北方向的祖靈。


4.港口的海祭

Misacepo’,意指「創造河口」。就生態意義而言,在河口舉辦海祭,是祈求海產豐收,因河口有豐富的浮游生物、吸引各類魚類聚集,會形成一個生態系統,是海洋水系生態系最豐富的地方。

有嚴格的性別區辨,女性不可以前往海邊。

對部落的社會意義而言,海祭也是港口重要的部落年齡組織再生產的祭儀,部落的秩序與倫理在海祭時會被重視,海祭日期固定(每年5/5),是部落認同的標記之一,部落旅外青年都會回來。另外,對港口而言,有其陸地與海洋一體的宇宙觀,「像海要水」,祈求有豐富的雨水好讓農作物可以活;港口部落很清楚知道,海要好,陸地才能健康,拜託海洋能夠照顧大地。同樣的,都歷部落在海祭時,也會祭祀祈求山上的農作物可以長得好。

與都歷不同,是以海產向陸地方向祭祀,以祈求海產;而都歷是以豬頭向海洋方向祭祀。

好的漁獲給部落的老人家,年輕人吃最不好的魚。各年齡層也會比較魚獲量與種類。

 

5.都蘭跟馬蘭的海祭

Mikesi’

兩個部落同樣都有很強的性格區辨,女性不可以前往海邊;但馬蘭部落在特定時間可以去慰勞家族的男性。

兩個部落的社會意義很強,但相對而言,生態意義沒有像港口部落那麼高;包括性別區辨與分工、陸地與海洋的整合,即女性/陸地/農作、男性/海洋水這樣的分工整合關係,各自分工合作,社會才能完整;所以也是陸地與海洋一體的宇宙觀。

海祭時,都蘭的策動組會到各年齡階抽稅,過程中充分呈現年齡層間的社會互動關係,哥哥們如何照顧弟弟們。而阿美族的倫理、價值觀、人與人間的相處模式也就在此場合中進行再生產。策動組抽稅時,僅留下一條魚給該年齡階,也是要觀察該年齡階的哥哥們會不會照顧弟弟們。

都蘭的海祭本來是三天到一個禮拜,現改為一天(每年7/17)。

 

各部落的海祭比較,同時具有文化、社會、生態等層面的整合性的意義;除是信仰外,背後也有一套生態知識、社會知識。

部落

海洋相關祭典名稱

舉辦時間與說明

社會性意涵

環境與生計意涵

港口

Misacepo’海祭

過去由頭目決定,現固定每年5/5

ž 性別區辨嚴格

ž 年齡組織倫理

ž 海、河神祭拜

ž 河口海岸空間的生態資源重視

ž 海洋與陸地為一整體

都歷

Pafafoi海祭(祭海)

數年前開始復振,每年4-5月擇日舉辦

ž 性別區辨存在,但較小

ž 年齡組織倫理

ž 祖靈祭拜

ž 海洋與陸地為一整體

都蘭

Mikesi’海祭

配合都蘭部落年度祭典kiluma’an舉辦,目前是固定每年7/17

ž 性別區辨嚴格

ž 年齡組織倫理

ž 祖靈祭拜在另一個儀式進行

ž 海岸區域的移動與固定

馬蘭

Mikesi’海祭

同樣配合kiluma’an,但與都蘭不同,而是在之前,而非之後,且連續三日在海邊紮營,2019年為7/10

ž 性別區辨嚴格但有短暫結合

ž 年齡組織倫理

ž 親屬關係的再整合

ž 河口的海岸區域做為海祭營地的生態知識

 

 

6.人(魚)與靈的中介者-頭目魚

Mitilidan ni Diwa/Salisin ira

就這種魚的生態性而言,通常會是傍晚左右出現;這種魚很有趣,經常是兩隻一起出現(如果只看到一隻,通常另一隻被抓走、或是兩條魚離婚了),在礁岩縫隙探頭探腦,旁邊會跟著其他魚種,好像是這兩隻魚帶頭一般。

老人家說,新的八卦網、新的魚槍第一次下水捕到這種魚,表示這張網、這支魚槍日後的魚獲量會很好。打魚打到這種魚,其他魚都會跑出來。

部落老人說,這種魚名稱叫做mitilidan ni Diwa(有一種說法,是為魚上色彩的海神Diwa的學生;另有一種說法,這種魚是海神的畫布,有如祭祀時祈福的動作),有一種靈力(salisin ira)。也被視為kakita’an nu futing(可翻譯成魚的領袖,或者魚跟靈的中介者,良哥判斷應該是後者),可從都蘭部落的社會性來看,「kita」包含講話跟聽話的人(在場所有的人的意涵),「ka」是大的前贅詞,「an」表示位置、場所,kakita’an意指最大的位置、最大的場所,通常意指頭目(但在有些部落,也可意指很有權勢的人)。另外,在每年7/16的祭典時,在集會所內,部落中壯年族人在唱祭歌時,會有兩個一直在倒酒的人也稱kakita’an;酒是阿美族人跟祖靈溝通的媒介,在倒酒的kakita’an即是跟祖靈溝通的媒介。不管是人間的kakita’an或是祭典時的kakita’an,都要有一個資格,就是婚姻要美滿,不能是部落內離婚、再婚再娶、或是另一伴先離世的,也不能是孩子夭折的人,要不然會影響部落與族人的運勢。

 

(六)都蘭部落水下獵人海洋知識再現的社會生態系統

水下獵人的海洋知識是一套關於生態、社會與文化緊密交織的知識體系。

是非靜態的知識系統,海洋生態與氣候的變遷,都蘭部落阿美族的社會與文化也會跟著被改變,是「社會生態系統」的基礎。一旦海洋生態發生改變,該套知識體系就會需要透過水下獵人日常與海互動的身體實踐來重組累積與傳承,而水下獵人的社會與文化基礎又與都蘭部落阿美族人的年齡組織、親屬組織作為這些知識傳承的基礎。因此,當都蘭部落阿美族人的社會生活或對海的信仰產生改變時,對於海洋生態與環境的知識也會產生斷裂。

水下獵人動態的海洋傳統生態知識做為一種社會生態系統的範疇,還是有其限制,這套社會生態系統牽涉到更大的社會與政治組織以及更細致的海洋生態系統間的互動關係。

海洋是一個自然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的社會生態系統,應該是相互整合的,涉及自然與人、人與人、人與超自然等構面,是一個被實踐的知識系統,因為生態會變、社會會變,需要不斷的調適改變,促成知識的變動與實踐。一百年前,阿美族的年齡階級非常強大,現在大概只會在婚喪喜慶或部落祭典時發生作用;知識改變沒關係,但最怕的是,沒有人再針對知識進行實踐。

傳統海洋知識,會從生態性、社會性、文化性的三個構面來相互作用影響。

 

二、部落討論分享

從生態性、社會性、文化性等三個層面,各找一個部落內的知識進行分享。

(一)麻荖漏部落

就生態面而言,海邊有個傳統地名Cioncuay,是一個很大的石頭,是部落的海邊集合點,將再邀請部落長輩調查記錄傳統地名(麻荖漏曾經調查過山上的傳統地名)。就社會面而言,缺乏年齡階的組織教導,而是以家族式的傳承來教導海洋知識。就文化面而言,因為沒有年齡階層(1986年後就沒有部落的組織活動);族語的保存,則是透過教會的傳教來保存。

麻荖漏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區域,族群、教派多元,且相對都市化,但部落可以創造新的傳統,從生活中找出知識。

(二)都蘭部落

就生態面而言,有一種魚叫FaFoi(條紋蓋刺魚),另有一種魚會發出像豬叫的聲音,取其發出的聲音而命名。在加母子一帶,有個地名叫Ciatayya,因曾有一個叫atay的人在此溺水,老人家說這裡魚類很多、這個atay很逞強想要打很多魚,就因此而溺死了,所以部落老人家告訴部落年輕人「不要勉強、量力而為」。也有一種命名方式,是看見什麼而依此命名,例如山上有處地名Citomay,有黑熊出沒。

就社會面而言,在海祭前一天,由階級女性來準備男性隔日的糯米飯,以防沒有抓到魚獲沒食物吃。海祭時,哥哥與弟弟的互動,海祭分食時,哥哥會把漁獲(甚至包括上面年齡階給的)給弟弟,並要求弟弟們要全部吃完,代表滿滿的愛心。在年齡組織中,最小的年齡階叫pakalongay,是入階前進行完整的教育訓練,包括海洋文化知識、山上的知識等;近年又有針對更小的部落少年舉辦Limecedan訓練,由姐姐們負責,過程中,男生也可以參與學習潮間帶的知識。

就文化面而言,海邊祭祀、打魚時,會呼喚兩個海神的名字(LepangDongi;這是海祭三個傳說中的兄妹傳說),以保佑平安。

(三)比西里岸部落

三仙台停車場旁的海邊有顆石頭稱Pakiawan,是賭博之意,過去是部落聚賭的地方,也是部落將得痲瘋病的族人送到此隔離之地。

比西里岸的Lapacing階層,約是民國70年次以後的,是年齡復振階級中年紀最大的,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他們普遍善長打魚、射魚;這個年齡階沒有受過傳統的年齡階訓練,多是都市原住民,之所以會這些技巧,是常常去東北角打魚、射魚。

就生態面,有個地方稱Salowasian,是海草(馬尾藻)生長之處。在三仙台一帶有顆大石頭稱Cikacawa n,因有個叫papa的人在這死掉,部落年輕人後來也曾差點在這喪命。

Kiwa是部落潛水、抓貝類地方,也是文化復振後辦海祭之地;目前有滿地富開發案進行中。部落內的長輩,會說文化祭儀是家中長輩教的,不是透過年齡階傳承的,是一種生活技能,而不是傳統技藝、具文化上的意義。現階段,在比西里岸的海祭(比西里岸有參加過海祭的,是80歲以上的老人家),是教認識海域、漁類、自然資源,以及永續觀念。(02:49:18)

將阿良老師所講的生態、文化、社會三個構面的概念套用到阿美族家屋構築,生態即是阿美族家屋的材料(竹子、藤、石頭、木頭,以及其生長環境)、社會面即是家屋翻修時所需要材料透過部落族人換工、或是pakalongay取得、文化面即是家屋要啟用時所進行的祭儀、以及家屋週遭的環境各具有文化上的意涵,故生態、社會、文化雖分別是一個系統,但又共同構成一個更大的系統,而成為阿美族的文化。

(四)真柄部落

在生態面,為何稱真柄為「Makerahay?在阿美族語中為「乾枯、無水」之意,即當初大港口事件時,部落族人跑到三間跟真柄間出海口一帶,那一帶在夏天時時常乾枯,被其他部落的人看到,故稱之。

在文化面,部落已經快15年沒有辦理海祭了,因為沒有部落年輕人回來,所以理事長取消了海祭。但這幾年,部落年輕人也在討論是否要回復海祭,但要跟誰學習、是要跟港口部落學習嗎?這也是需要面對的挑戰。真柄的豐年祭原本是7天,後來改成5天,因為真柄部落是從港口部落分出來的,所以有部落年輕人問為何真柄的豐年祭祭儀跟港口部落不一樣(如:男女跳舞時為何沒有分開),有位部落老人家回答:「既然我們都叫真柄部落了,那麼現在的文化即是真柄部落自己的文化;現在大家看到的這些東西,就是以前老人家開會討論決定的,包括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男女生聚在一起跳舞;以及服裝也跟真柄部落不一樣。所以不要再想說要回歸跟港口部落一樣。」

在社會面,真柄部落的階級制度完整,但很多部落青年旅外,只有在祭儀時才會回來,以至於Mama no kapah慢慢跟部落老人家、對部落文化的概念有所脫節,有些決策也開始被質疑是否是該年齡階的力量不夠?部落內部也開始出現檢討反省之聲,希望能夠強化自己年齡階的力量、也讓弟弟們可以看齊、重振部落階級制度。,部落有健全的自主管理意識,部落內會收取一定的費用來共同出資整理部落公共空間,例如:活動中心;另外部落內也有不成文規矩,每2-3週要整理自家圍籬與環境。

 

三、結語

從上面幾個部落的分享,可以發現部落的傳統是與時俱進的,不是停留在一百年前、完全靜態的,在變動的過程中,不論社會文化系統或是生態系統,只要有一個系統出了問題,另一個系統就會變的很辛苦。在調適的過程中,可能部落的某些傳統或系統就會不見了,但也有可能就會轉到其他系統(例如教會系統);或者是有些旅北族人因為台灣社會系統的改變(例如:對於海岸的開放、自由潛水風氣的盛行),而得以習得一些關於海洋的漁獵採集知識與技術,而能夠將此帶回部落內、重新投入部落的文化復振。

留言

熱門文章

【說自己的故事:我們是在海邊的布農族人-高山部落】

「一座山的接待」是高山森林基地對外推廣海岸布農文化的核心。 高山森林基地所處的高山部落作為一個原生熟知山林的部落,日據時期因受迫於日本政府削弱原住民反抗勢力而必須從南投一舉遷至面向太平洋的花蓮磯崎村,第一次看見海的他們,也成為全台唯一擁有海岸布農文化的原住民部落。 於是,高山森林基地將布農族擅長與山林互動的生存之道融入部落觀光遊程,系統化地整理過去遷徙歷程,藉由轉譯再現傳統文化,打造出以「文化為主體的部落觀光」,將布農族的生活型態、狩獵文化、祭儀信仰及與山海共存的技能在遊程體驗中展現,在扶植青年導覽員中傳承。 綜觀高山森林基地整體規劃可見以「樸門農法」進行設計,將基地分為「冒險體驗」、「森林生態」、「心靈成長」、「共識營團隊建立」四區,保留梯田及祖先開墾遺跡的傳統領域,展示著尊重土地與歷史脈絡的決心,創造屬於海岸布農族的部落文化體驗場域。 今年首次參與示範點改造計畫,以「高山部落文史解說站」作為提案的第一步,擇定基地內的舊部落遺址,一處在大樹下的開放空間,運用戰略地圖為概念構思的文化牆面,先從硬體的主體結構建立起,使用大量的原木做為樑柱及油毛氈作為防水屋頂,採用藤皮的接榫工法固定杉木柱,與應用在地石材堆砌的低矮圍牆建造而成,未來不管是部落接待團體客群或是部落會議場地將不用煩惱需要遮風避雨的場地。 在高山森林基地的發展願景中,最重要的目標是打造扶持返鄉青年安穩在鄉生活工作的部落經濟主體。為落實「從部落長出來」的產業,由高山部落所處的磯崎村提出以「故事經濟」作為整體願景藍圖的方向,輔以田野調查建立厚實的在地知識,並朝向建立合作社與完整的分潤機制,打造微型經濟產業。 而身為磯崎村的一份子,同時擔任磯崎村部落主席的基地負責人小馬,曾服務於軍事單位,善用軍事策略分析的背景與研究整合的能力,提出部落產業以「團隊戰」的方式打好基礎再慢慢向外拓展,以高山森林基地為圓心,慢慢的向外畫圓,畫出大尺度分區規劃地方資源藍圖。 近期也積極與在地既有產業串聯推出「快樂磯崎 - 小村行走」與「行走磯崎村 - 山海之間小村探」等磯崎村為品牌發展的體驗行程。未來更預計以山海劇場發展為核心,與地方團隊合作,從空間到產業,打造無圍牆部落體驗。 高山森林基地從海岸布農族的身分深入土地連結與山林生活的智慧,結合自身經營管理的經驗,汲取出理性與浪漫共存的經營機制,以公司型態往產...

培訓課程:【畫出共同的永續未來 - 永續元素與地方藍圖】

   |臺東場| 📆 時間 :  111 / 10 / 04 (二) 09:30~17:00 🏚️ 地點   :   都歷遊客中心藝文教室 |花蓮場| 📆 時間 :  111 / 10 / 05 (三) 09:30~17:00 🏚️ 地點   :   貓公部落聚會所 👨🏻‍💼  講 師  :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 / 歐祥權 🎬課程影片:(臺東場) https://youtu.be/EhJNkV80GDM                        (花蓮場) https://youtu.be/E3VXz0EJisw 💬課程講義: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JS1ulL4P9UBjmgYksy1hR5lP2UFzeacM?usp=share_link 一、 誰的地方藍圖? 重點不在畫出一張好看的圖,而是 共同討論 出 地方觀光的永續 。 1. 能共同討論藍圖的夥伴:(1)能一起討論部落旅遊所涉及的議題、(2)與地方及部落關鍵人物或團隊密切連結、(3)經營公共事務的想像與毅力、( 4 )具有回饋地方及部落的熱忱、( 5 )開始規劃參與的方式及行動機制。 2. 地方觀光的永續:包含「地方永續觀光資源及議題」、「部落經營需求」。 ( 1 )地方永續觀光資源及議題為:環境資源盤點、物質 / 非物質文化遺產盤點、環境知識盤點、部落祭儀及場域調查、海洋及山林資源盤點、重要生產空間調查、重要自然地形、公共設施盤點。 ( 2 )部落經營需求有:資源的共管機制、地產地消永續營運模式、必要之遊客動線迴避、地方或部落的旅遊接待能量。 地方觀光永續藍圖如何與國際接軌? 永續旅遊不是某種遊程,而是一種目標、一種態度,讓旅遊在部落及社區能夠永續的發展,是一種責任旅遊,包括善待當地人、深入當地的生活文化,另外,也在得到正面旅遊經驗的同時讓當地也能夠獲利,是一種雙贏的責任旅遊。 故而,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 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

培訓課程:【野菜園裡的社會生活:阿美族的民俗植物與生態智慧】

📆 時間 : 112/08/03(四)14:00~17:00 🏚️ 地點 :  都蘭活動中心 👨🏻‍💼 講師 :   羅素玫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胡哲明 │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A. 室內課程分享 野菜作為阿美族的傳統生態知識 a. 必須是個合作的研究,需要在地世代繼承的傳統生態知識。 b. 以部落單位流傳野菜系統為傳統生態知識的特點,不同部落環境不同,食用野菜的種類不同。 c. 阿美族具性別知識分工,女性對於野菜知識掌握度較高 d. 野菜具有流動性,種子跟著人去旅行 e. 青少女訓練營,目的在於傳承知識,有野菜、農事、山海採集等課程。 f. 飲食影響菜園留下什麼菜,菜園的特性隨著人的飲食文化在改變的 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的處境 a. 外界理解的困境:菜園與野菜地景之上的知識實踐,重新解讀出原住民環境知識的內容、只使用西方科學分類來翻譯的探討方式,存在許多挑戰。 b. 內在理解與繼承的困難:原住民生態知識作為一種實踐與口傳的知識,也因為以世代經驗的方式傳承,在當今部落社會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下面臨挑戰。 c. 研究上的挑戰:野菜知識隨著世代傳遞直至今日仍生生不息,日新月異使的研究更加困難。 野菜飲食中蘊含著與女性勞動,具有一種日常性、邊緣性、韌性 a. 野菜作為日常交換物,但交換的雙方並未用貨幣來計算,交換的網絡代表了彼此社會關係的維繫。 b. 野菜所具備的飲食特性與易於交換的特質滿足了阿美族人的需求,此一特質亦能再創造出人與人之間分享的社會連結與情感的相互支持。 人與植物共伴的社會生命史 a. 傳統植物的命名多是以實用性與功能為考量,有食用功能的野菜才有名稱,而不食用的都稱為雜草。 b. 阿美族人為整理土地與園藝耕作所做的準備工作,與刻意清理掉不需要使用的雜草,產生菜園裡的物種多樣性,被視為一種阿美人與植物的特殊共生關係。 仿擬、混融與共生:從菜園到餐桌的味覺地景與韌性 a. 每戶人家的菜園具有物種組成的獨特性,菜園植物的種類選擇具有個人或家戶使用飲食地景的意義。 b. 微型市場 —— 原住民地區地方化的飲食與品系交換的系統中,具有地方性喜好和內部形成的個別消費體系,像阿美族文化中普遍且獨特的飲食喜好—苦味。 交換、日常性與社會性的實踐 a. 儀式性獸肉的送禮或小米的祭儀與知識,皆隨著社會文化慣習的變遷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