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8的文章

【東河部落提案計畫-工作坊記錄】107-03月

【 東河部落提案計畫- 工作坊記錄】 107-03 月 東河部落的提案計畫係東河部落青年階層幾位年輕人在部落藍圖整體架構下(整合部落人力、部落遊程設計、部落幫手文化教育訓練、阿美文化小教室等),以路徑博物館的概念做為發想,運用位於部落北側入口、泰源舊橋南端的廢棄哨所改造為部落旅遊資訊站的構想,整合提供部落工坊、店家(商店、飲食、雜貨等)資訊之提供,呈現一處饒富東河部落特色的「自己自己資訊站」。 本計畫的實踐,除將拓展東河部落旅遊的深度與廣度、打破「東河只有東河包子」的既定旅遊印象外,同時也將是部落青年參與部落經營發展的啟動行動。 三月份在東河部落的工作坊由周欣宜老師帶領「國立台東專科學校園藝暨景觀科」學生參與部落田野調查,後續將彙整調查資料繪製成資訊站中的部落導覽地圖。 1. 時間: 107 年 3 月 23 日(五) 2. 地點:東河部落 3. 參與人員:部落屋主人林大哥(導覽)、台東專科學校學生、磯崎部落媽媽、磯崎部落駐地研究員陳科睿等 4. 導覽內容摘要: 導覽路線由東河部落屋出發、沿馬武窟溪步道、東河舊橋、回到部落屋。沿著步道走一邊介紹常見的部落應用植物,包括黃藤、可作成食器的檳榔鞘、姑婆芋和咬人貓的關係、小花蔓澤蘭、血桐為什麼叫血桐、龍眼數看今年颱風多不多、九重葛、翼豆等。 步道的另一端接到東河舊橋,原為舊台 11 線,於 81 年新橋完工後即禁止通行。以前東河橋是一個吊橋,民國 42 年以後改建成鋼筋水泥,禁止通行後加上木鋪面成為人行步道。馬武窟溪是日治時期的名稱,原住民稱這條溪為瑪洛阿龍( Marongarong ) Rongarong 乃溪水湍急之意,冠以加重語氣的 "Ma" (很),在意念上強化了溪水的聲勢。從橋上網下看可以看到溪裡面許多大石頭稱為「帝王石」,在秀姑巒溪被稱為秀姑漱玉;其中有一顆大石頭是年輕人進入年齡階級的成年禮的重要地點,年輕人必須要繞石頭游三圈,再爬上石頭由長輩打屁股。 早期部落都是住茅草屋,而建造茅草屋的過程則是依據年齡階層分工,大家一起改新房子;這樣的分工與建造技術雖然漸漸消失,林大哥當時為了找回這樣的機制與技術,才有今天的部落屋。原住民傳統家屋幾個重要的元素包括藤床、中柱還有生火處。中柱是一家的支柱,颱風天時一家之主會坐在中柱旁隨風搖擺並祈禱平安度過風雨;而生火爐灶象徵生命的泉源,凡是聊天聚會必定圍著火...

【比西里岸部落提案計畫-工作坊記錄】 107-03月

【 比西里岸部落提案計畫- 工作坊記錄】   107-03 月 比西里岸的提案計畫係希望藉解說牌的設置,將比西里岸部落的文化、產業、部落故事等以解說路徑串連,讓遊客在解說路徑行走過程中獲得正確的部落知識。也希望藉解說牌施作的過程,透過部落討論機制凝聚部落經營與部落旅遊發展的共識,並讓部落工藝、技藝藉以傳承。而其目的,乃希望能夠使到訪的遊客能夠認識真正的比西里岸部落,而非視比西里岸部落為幾米畫做筆下的部落。 三月份,比西里岸部落夥伴們進行了幾次「有溫度的解說牌」計畫案工作坊,主要是讓比西里岸部落族人共同參與解說牌設置形式、工法、材料與解說內容等。 【討論會議及初步實地探勘工作坊】 107/03/01 (四) ~107/03/02 (五) 在提案單位比西里岸創意工坊的邀集下,三月初進行了第一次部落工作坊;除了在會議中讓有意願設置解說牌的各戶瞭解計畫主軸精神外,也利用工作坊的時間讓大家有機會可以相互拋出對設置解說牌的創意與構想。 這次會議及工作坊做了幾項決議: ( 1 )設置解說牌可以讓部落導覽行程更有部落的故事性。 ( 2 )如果沒有人做導覽的情況下,遊客自己也能從解說牌讀到部落的故事。 ( 3 )屬公共區域位置的解說牌有兩處:煙仔詹、羊群藝術附近。 ( 4 )在設施設置同意書裡附加一條解說牌周邊環境的清潔維護,由設施設置同意人負責維護,希望大家在日常也能把部落的環境時時維護清潔。 ( 5 )導覽解說牌的形式需要在實地現勘時大家集思廣益一起討論,導覽解說牌的內容原則上由各設置戶起稿,便於創意工坊彙整後將內容置放適當的網頁,以供日後利用掃描 QR code 的作法,讓遊客利用手機就能上網自行閱讀。 ( 6 )現地依序現勘的工坊及產業為:法樂海(陳春妹)、飛魚屋(林長福)、喜樂工坊(江月美)、部落工坊(陳蘭妹)、拉外工坊(夏金蘭)、飛魚屋(吳新財)、飛魚屋(吳新建)、養羊工坊(林新奉)、(盧吉興)、鳳梨農家(賴鳳美)等 10 處,另外設置在公共區域的有「羊群藝術」、「煙仔詹」等 2 處。 ( 7 )多處工坊由林金成師傅與解說牌申請設置人共同討論及初步構思,接下來再由木工師傅團隊與申請設置人就材料、設置位置等等細節循序調整。   【工作坊 - 確認設置解說牌的細節工作】 107/03/29 (四) 在提案單位比西里岸創意工坊的邀集下, 107 年 3 月 2...

【都蘭部落提案計畫-工作坊記錄】107-03月

【 都蘭部落提案計畫- 工作坊記錄】   107-03 月 都蘭的提案計畫係希望在以路徑博物館串聯都蘭鼻文化祭祀廣場、廢棄道班房再利用、退輔會移撥土地之產業發展、阿米斯音樂節慶、文化獨木舟的第一階段都蘭部落藍圖大架構下,重新思索「老人暨青年聚會所」之於都蘭部落對內及對外的重要性與功能定位。 因此,本計畫將修復遭尼伯特颱風毀損的聚會所茅草屋,修復完成後,可讓部落供公共使用的場域更加完善。 三月份都蘭部落的提案人布告 . 阿里及提案團隊夥伴們進行「從發跡到發展」計畫案的工作坊,在執行施作老人及青年聚會所修復工作前,將空間的使用計畫、施作配置、經營管理等反覆地討論及確認。 【討論會議及工作坊】 107/03/29 (四) 工作坊參與者:布告 . 阿里、徐碩曼、陳思樺、高綵霜 討論內容摘要: ( 1 )平面配置初步規劃包括 32 人座位、展示層架、中央設置火坑、西側吧台後門連結倉庫,西北側設置後門。初步構想仍待與設計師、部落夥伴等人討論,原則上室內之桌椅以可移動之方式為主。 ( 2 )空間使用:以開放部落公共使用為原則,包括長輩聚會、部落 / 社區會議、學童書屋、工坊體驗教室等。 ( 3 )部落長輩聚會討論事情習慣在場域中央生火,並圍坐火堆周邊,故計畫保留傳統家屋之火坑於屋內中央。 ( 4 )本案聚會所鄰近都蘭國小且腹地完整,未來將開放國小學童放學後使用,且原都蘭書屋位於都蘭部落南端,距國小較遠,因此學童可利用聚會所做為寫作業及課後逗留的書屋,除提高學童課後照顧之安全性外,亦將提高本空間使用率。 ( 5 )目前部落工坊的體驗活動場地不足,將來聚會所完工後可提供為工坊的體驗、活動、課程之場地。 ( 6 )平時作為接待遊客的用餐空間,除展示、販售部落工坊藝品外,可常態性展售藝品,也希望作為旅遊借問站,置放東海岸旅遊文宣並提供詢問。

【磯崎部落提案計畫-工作坊記錄】107年03月

【磯崎部落提案計畫- 工作坊記錄】 107年03 月 磯崎部落的提案計畫係希望在山海劇場計畫啟動前,能夠延續過去三年在地知識建構、旅遊產品開發的階段經營成果,持續整合部落既有人力發展經營部落旅遊產業體系,並持續開展環境智慧運用於旅遊產品的各種可能性,將涵蓋旅遊行程、部落餐飲、文創商品、故事廊道導覽等層面。 以已經營 2 年的「磯崎生命故事館」為據點,進一步整合鄰近的閒置民宅、磯崎國小閒置校舍,推動「磯崎共好平台」的在地知識「發掘、記錄、實踐、生活智慧、經營體驗設計」發展,並延續部落換工傳統,由部落媽媽、部落爸爸們依個人專長參與部落旅遊的經營、各自收費與自主回饋。 為推動磯崎共好平台的第一階段發展,磯崎部落提案計畫施作項目包括: 1. 磯崎在地生活知識展示館房屋修繕與營運設備充實。 2. 在地可食地景花園(野菜花園)施作。 3. 串聯磯崎國小、日治時期駐在所、在地知識展示館、在地可食地景花園、生命故事館的部落歷史故事解說廊道施作。 4. 鳳林越嶺古道探勘,記錄部落集體生命記憶、以及路徑上的在地知識。 磯崎部落的工作坊主要有「可食地景花園」、「鳳林越嶺古道探勘」兩部分。 三月份操作了「可食地景花園」工作坊。 預計四月中操作「鳳林越嶺古道探勘」工作坊。 -------------------------------------------------------------------------------------------------------------------------- 【可食地景花園工作坊】 時間: 107 年 3 月 12 日 ~107 年 3 月 23 日,共計約二週。 【第一週】 107-03-12( 一 )~107-03-18( 日 ) 主要的工作項目係由 Hatila 磯崎生命故事館主人陳科睿、部落爸爸們、雇用的部落土木工班進行場地的初步整地,將原有雜亂閒置土地上的枯枝、垃圾、礫石清整乾淨,並鬆掘壤土。 在整地期間,利用 3 月 16 日 ( 五 ) 下午舉辦一場可食地景花園施作前的討論及說明會,對象是磯崎部落媽媽、其他部落駐地研究員夥伴、東管處部落窗口等,科睿期望在可食地景花園施作開始前,讓部落媽媽們與預計前來協助的夥伴們有相互了解交流的機會,並將討論結果做為隔週野菜採集種植的參考。 初步瞭解部落媽媽們想要採集種植的本季野菜大致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