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3的文章

【文化泛舟資源調查-奇美部落】

近日第一波強烈冷氣團登陸時,十幾度的低溫下,仍抓緊周休二日從北台灣各處歸來的部落夥伴們齊聚在男人的廚房裡,圍繞著升起的火堆一起取暖,為著隔日將冒著低溫下秀姑巒溪進行文化泛舟下游的第二次田野資源調查,商討著後續的流程與進行方式。 喝著米分,酒酣耳熱下,部落夥伴不只聊著彼此生活的近況,比劃著打獵時看見獵物的情景,提到打獵時的不順利,一旁的夥伴勸退著說: 「打獵時,如果運氣不好,就不要打了,趕快回家。」 對部落的人來說,面對大自然時的謙卑態度,不僅是尊敬這片土地,也是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 而這樣敬天地的精神從盤點部落重要生態、文化、傳統資源;探討文化泛舟、有機農業、農耕文化體驗等產業發展時都可窺探。 一直對於部落發展具有強烈企圖心的奇美部落,自109年開始便以奇美文化發展為主軸,除了藉由部落的協會組織及年齡階級鞏固部落的人口結構外,持續推廣部落的Misaafang文化,在各種遊程設計上如文化泛舟、漂漂河、草藥營、野菜營、年齡階級體驗營等等做為部落對外認識部落文化的管道,也要讓部落的人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認同感。 談論到部落與觀光產業的發展,奇美部落仍是尊重土地樣貌的,特別是對於母親之河—秀姑巒溪的自然樣貌保全,同時在觀光與農務搭配之下也考量聚落、田區與生態的環境永續性。 從調查秀姑巒溪的上游到今年著重的下游流域,奇美部落在部落遊程與地方藍圖上持續以秀姑巒溪作為在地的觀光核心,盤點周邊在地故事、傳統流域、自然生態,在保留文化真實性、生態保育、傳統智慧文化與顧客保持聯繫交流之間取得平衡。 在所有遊程推出之前,部落皆會定期召集夥伴回鄉進行測試。 「試遊程還是希望帶有心參與的年輕人下水比較有意義,在下水的過程中訪談耆老,也讓年輕人知道,耆老有很多都不在了,要把握時間將重要的文化知識紀錄。」 即便遊程對於發展部落產業是重要的,但培育族人傳承文化卻是奇美部落心中更加迫切的事情,也期待不久的將來,奇美部落很快能夠完成心目中那幅理想的藍圖。

【開心農場示範點執行 - 貓公部落】

回顧106年至今與貓公部落的藍圖討論歷程,我們常說,豐濱社區發展協會的建安理事長(貓公部落討論主體)真的是把心中的願景藍圖經過討論、梳理與勾勒,再慢慢一步一步地實踐到位。 從106年部落現況議題的盤點,發現貓公部落擁有極具特色的產業,惟人口老齡化等因素,使這些傳統文化與產業亟待學習與傳承。在駐地研究員計畫的陪伴下,一起將部落特色產業的流程細節攤開,挖掘可以結合觀光體驗的精髓,並找尋一起學習、協助、激盪更多創意想法的年輕階層合作夥伴,發展出傳統工藝體驗、自然生態童玩、山海運動等遊程單元。一步一腳印與東海岸觀光步調整合的同時,亦秉持着部落永續觀光實踐的精神走下去。 除了11鄰農路遊程體驗持續深化,今年貓公部落亦以開心農場的規劃與建置,作為駐地研究員3.0的示範點施作計畫,又完成了願景藍圖的一片拼圖。 「這些野菜、酒麴植物都是我們部落阿嫲的寶物,我想讓他們種回來。」 開心農場示範點計畫的出發點看似很單純,但實際上與整個部落的觀光發展、乃至文化傳承都有莫大的關聯。如可增加遊程中的文化飲食面向的體驗,透過導覽解說、採集、烹煮等,以及與社區課程的連結,建立部落的野菜及釀酒文化的推廣據點。而在整體的遊程串連上,農場亦連結工藝坊、前期示範點已完備之第三休息區的山林生態場域相關體驗等,加入部落野菜、及從酒麴認識到釀酒文化的遊程設計,讓體驗富含更多部落生活與智慧的面向。 計畫中擾動並號召部落全體參與,以mipaliw精神實現開心農場相關作業,除了野菜體驗休憩Taluan與橋樑修繕、部落野廚修繕、河堤入口階梯建置、可食地景規劃與菜園野菜種植等工項外,最關鍵的一步,是來自於供應菜園水源充沛穩定使用的Fanaw(蓄水池)、以及其水路渠道規劃與建置。 除了池體的挖建,為減少環境衝擊,以及將Fanaw的效益最大化,特邀請馬太鞍重要濕地營造推手馮老師及楊老師進行現場工法教學。如以不透水帆布代替底泥材料、維護池型及營造岸邊濕生、石縫植物生長的石頭排列方式、設計符合挺水/漂浮/浮葉/沉水等植物生長之岸坡高程、水路進出的高程等工序,甚至討論到未來Fanaw的擴充規劃路徑,以成為標杆部落菜園為目標。 相信我們很快就能看到貓公部落充滿朝氣的ina們,帶領着大朋友小朋友在綠野間穿梭,認識生活中慣用的莧菜、龍葵、萵苣、木鱉果等,小心採摘在Fanaw裡復育的大葉田香等酒鞠植物,再搭配釀酒體驗,在聖山下的溫暖部落釀...

【部落觀光永續發展路徑討論-都蘭部落】

邁入第六年駐地案改造與願景藍圖討論的都蘭部落,經過逐年的盤點、討論、聚焦於部落發展、推動人力與釐清部落狀態後,一步一步踏實地的將願景實踐成行動。 從青年族人回鄉經營部落事業、傳承海的文化與知識應用,並開始思考部落遊程的經營如何成為事業體,運用部落的自然資源與獨有文化內涵建立永續的部落經濟產業。 而今年都蘭部落除了在駐地案改造裡改良修繕茅草屋的工法外,也加入了探討天文主題的都蘭星空,透過實地走訪部落觀星地點與田調訪談傳統部落天文知識,並帶領部落小朋友進行星空導覽。同時也積極與各國家的南島語族進行交流,希望無論是天上或是地上的傳統文化知識都能橫跨不同年齡階傳承,編織出屬於都蘭部落的緊密網絡。 而為了在推動部落觀光產業的路上,硬體或軟體面向都能夠達成永續旅遊的目標,今年也與部落夥伴們針對部落觀光發展的路徑討論辦理工作坊。一開始先是透過部落夥伴拋出日常中在水上活動或陸上活動中常關注的「生態環境」、「遊客管理」、「文化環境」、「在地社會與經濟」四大面向所觀察到的現象或是事件描述。 接著進行分類與討論找出因果關係及連結彼此之間的良性與惡性循環,最終理出「文化傳承」、「遊客行為管理」及「開發規劃與民眾參與」等議題,像是傳統工藝人才短缺、漁業垃圾隨意丟棄、熱門景點交通混亂等狀況,並藉由各項因素的共通點推論出核心癥結點,提出解決方案與下一步的永續行動。 舉例來說:從 Faki 、 Ina 的離開導致田野解說的資訊無從考證、傳統工藝人才短缺使得部落觀光無法內化成為田調成果等現象,推論出的結論是「因應時代變遷生活型態改變進而阻礙了海洋文化傳承」,而現階段具體實踐的行動則是「維持都蘭國的品牌與維持部落年齡階級制度正常運作」,使生活經驗與文化知識能藉由年齡組織的約束與持續的紀錄繼續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部落的組織運作、文化復振與經濟產業之前的平衡向來都不是容易的,如何持續創造支持年輕夥伴的生活環境,同時抓緊與每位部落長輩相處請教的光陰,是每個部落需要面對的課題,正因此每一位願意將四散的事物與資訊慢慢拾起拼湊,持續攜手前進的夥伴都是讓人敬佩的,也希望這樣的力量可以繼續與整個部落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