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 🏚️ 地點 : 109/11/18(三)14:00~17:00 都歷行政中心第一會議室 109/11/19(四)13:30~16:30 貓公部落聚會所 👨🏻💼 講師 : 歐祥權 / 行遠團隊、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 🔎課程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4P0XdB6RvAQ 課程筆記: 把博物館的概念,帶到環境規劃設計領域中。 這個概念跟部落藍圖很像,要先瞭解也那些資源、有哪些值得展覽的,要先調查並系統化的紀錄與分類,並設想如何對到訪者講故事、如何設定主題。 一、那到底什麼是博物館呢 ? 博物館 = 謬思女神 + 地方 Museum = Muse + um 博物館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並透過展示,使公眾得以觀看這些物件。博物館具有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項功能。 博物館透過各種方式,甚至是感官的方式來傳達訊息,例如英國的戰爭博物館以味道,讓到訪者瞭解士兵在戰場上生活的一面。也透過一定的路徑引導,讓到訪者循序的瞭解展示文物要傳達的故事線。 二、路徑博物館之於部落的意義 回到部落來說,也就是將大地景、文化資產等串連成一個有意義的路徑,但前提就是要能夠充分盤點部落內的資料資源。 例如:在一個適當的眺景點、可以解說大環境脈絡的地點,放置一個適當的街道家具或設施,則可讓人停留,眺望、感受並理解環境、人類在環境中的活動軌跡(如:文化景觀),也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對自然環境應有的尊重與愛護。 歷史的瞭解,不是要復刻他,而是要了解那個過程、和他產生前世今生的連結。而文化地景,就是一個不斷複寫、累加的環境的層層疊疊。 三、路徑博物館的實踐 「將分散於各處的景點,以一條可及的道路串聯起來的作法,在不移動其位置的前提下以最自然的方式引導參觀者完成他們的「發現」,而且有一個完整的連續性。」(新井重三: 1995 ) 而隨著人的身體的移動,將可以看到地標的近景、中景、遠景等不同距離的視域感受。 操作步驟可以為: 1. 觀察環境:自然環境 / 大地景 ( 都蘭山、八仙洞、大石鼻山、頭目山 ) 、人文場域 / 歷史、故事 ( 都蘭遺址、成廣澳遺址 ) 、生物生態。 2. 如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