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0的文章

路徑博物館與部落地圖

  📆 時間 🏚️ 地點   :    109/11/18(三)14:00~17:00 都歷行政中心第一會議室  109/11/19(四)13:30~16:30 貓公部落聚會所 👨🏻‍💼 講師 :  歐祥權 / 行遠團隊、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 🔎課程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4P0XdB6RvAQ 課程筆記: 把博物館的概念,帶到環境規劃設計領域中。 這個概念跟部落藍圖很像,要先瞭解也那些資源、有哪些值得展覽的,要先調查並系統化的紀錄與分類,並設想如何對到訪者講故事、如何設定主題。   一、那到底什麼是博物館呢 ? 博物館 = 謬思女神 + 地方 Museum = Muse + um 博物館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並透過展示,使公眾得以觀看這些物件。博物館具有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項功能。 博物館透過各種方式,甚至是感官的方式來傳達訊息,例如英國的戰爭博物館以味道,讓到訪者瞭解士兵在戰場上生活的一面。也透過一定的路徑引導,讓到訪者循序的瞭解展示文物要傳達的故事線。   二、路徑博物館之於部落的意義 回到部落來說,也就是將大地景、文化資產等串連成一個有意義的路徑,但前提就是要能夠充分盤點部落內的資料資源。 例如:在一個適當的眺景點、可以解說大環境脈絡的地點,放置一個適當的街道家具或設施,則可讓人停留,眺望、感受並理解環境、人類在環境中的活動軌跡(如:文化景觀),也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對自然環境應有的尊重與愛護。 歷史的瞭解,不是要復刻他,而是要了解那個過程、和他產生前世今生的連結。而文化地景,就是一個不斷複寫、累加的環境的層層疊疊。   三、路徑博物館的實踐 「將分散於各處的景點,以一條可及的道路串聯起來的作法,在不移動其位置的前提下以最自然的方式引導參觀者完成他們的「發現」,而且有一個完整的連續性。」(新井重三: 1995 ) 而隨著人的身體的移動,將可以看到地標的近景、中景、遠景等不同距離的視域感受。 操作步驟可以為: 1. 觀察環境:自然環境 / 大地景 ( 都蘭山、八仙洞、大石鼻山、頭目山 ) 、人文場域 / 歷史、故事 ( 都蘭遺址、成廣澳遺址 ) 、生物生態。 2. 如實記...

圖資平台運用教學

📆 時間 🏚️ 地點   :    109/11/04(三)14:00~17:00 都歷行政中心第一會議室  109/11/05(四)14:00~17:00 貓公部落聚會所二樓 👨🏻‍💼 講師 :  郭倩如 / 「東部海岸部落永續觀光培力暨示範計畫」計畫主持人 🔎課程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XLsEb_3Gtxk 課程筆記: 圖資平台的運用是希望大家學習如何操作政府公開的圖資平台,藉以因應幾項趨勢:( 1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空間規劃越來越強調民眾參與、( 2 )每個人都應該對生活環境有一套看法、( 3 )極端氣候下越來越重視環境災害風險、( 4 )盤點部落環境資源做為實踐永續旅行的基礎。另外,在面對諸多提案計畫的撰寫與資訊蒐集時,也能利用各式圖資平台確認欲操作的土地範圍或查詢相關資訊。 以三仙台的堡圖( 1904 年)為例,從圖上的資訊顯示可知當時就有 ” 三仙臺 ” 的稱呼,並且可以隱約看見舊海岸公路的痕跡,是藉以了解此地舊貌的重要資訊。 又如,圖資平台例如國土資訊雲可套疊地籍 + 公有土地、國家風景區、國家公園、海岸地區等上位空間計畫範圍。也可以在計畫執行之前,可事先查詢土地編定、潛在環境保護地區、淹水潛勢、土石流與山崩等資訊,早一步釐清土地各面向之資料。 若能更進一步使用 GIS 軟體來進行各類資訊的套疊,則整體海岸管理計畫範圍、原住民人口比例、人口老化指數、扶養比等等,則可呈現更清楚完整的圖資。 所以,有效利用這些查到的資訊結合自己族人的環境智慧及大家的看法,便可以製作足夠與他人討論溝通的重要資料。   壹、圖資平台清冊 以下列舉有關土地規劃相關圖資平台可以查到的資料及基本概念 一、土地使用分區、土地使用編定、海岸地區查詢 1.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   https://maps.nlsc.gov.tw/ 屬於綜合性圖台,中心所有的圖資,如臺灣通用電子地圖、國土利用現況調查成果圖、地籍圖等核心、基礎圖資,以共同規格與統一圖資可進行綜合查詢 2. 國土規劃地理資訊圖台   http://nsp.tcd.gov.tw/ngis/ 屬於綜合性圖台查詢,蒐集整合國土規劃所需圖資,包括都市計畫、非都市土地、國家公園、各...

永續旅行準則實務工作坊

📆 時間 🏚️ 地點   :    109/10/28(三)14:00~17:00 都歷遊客中心藝文教室  109/10/29(四)14:00~17:00 貓公部落文健站 👨🏻‍💼  講師 : 陳盈潔 /台灣永續旅行協會秘書長 🔎課程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yJePT98gR5Y ////// 永續旅行準則實務工作坊 ////// 一、先思考旅遊為社區、為部落帶來什麼? Q1遊客帶來什麼樣的好處或優點? Q2遊客產生什麼令人不舒服的現象或事件? 二、什麼是CBT社區型旅遊? 1.社區型旅遊應該具備什麼特色?特質? 不是單純的社區参訪、社區導覽,而是以永續的方式操作社區旅遊,提供一個具啟發、真實在地生活與文化經驗,可以為在地居民創造在地經濟、保育、保存等利益的旅遊型態,他是能夠自主營運、固定比例收入能回到社區基金、實踐永續旅遊的精神 目前以泰國最具備社區型旅遊的發展經驗。 2.為何社區要發展觀光呢? 並非每個社區都要以觀光旅遊活動維生,每個社區都要重新定位社區與觀光旅遊的關係,才能永續發展。在泰國,CBT通常不會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而是做為一個「副業」(零用錢的概念)來發展,也就是不是把雞蛋全部放在觀光,一旦有狀況,則社區就會頓失收入。 三、永續旅準則四大面向,以減少遊客產生的不舒服現象、增加對社區的好處或優點 A.永續管理(有效的永續經營管理)、B.社區經濟(當地社區經濟與利益最大化與負面影響最小化)、C.社會文化(將文化遺產效益發揮到最大並將負面影響降到最小)、D.生態環境(環境效益最大化與負面影響最小化)等四個面向的永續。 四、四大面向(A.永續管理、B社區經濟、C社會文化、D生態環境)準則的重點式導讀 A5.要建立一套有系統、當地居民參與且回饋,並能夠持續操作的管理系統。而社區可以先在可掌控的範圍內,進行有系統的管理 A9.建立遊客應當遵守的行為規範、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行前要瞭解的事項;並要注意傳達正確資訊的解說。可以以簡單清楚的圖卡或影片等,來讓遊客理解應當遵守的行為規範。 B3.要支持本地企業與公平交易(業者);鼓勵返鄉,也要能夠有地方經濟體支撐。而觀光業可以做到的事情包括,如:採購時優先考量當地的供應商,幫助當地農民、工匠和食品生產商參與到旅遊產業鏈中,如此就可以讓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