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3的文章

培訓課程:【野菜園裡的社會生活:阿美族的民俗植物與生態智慧】

📆 時間 : 112/08/03(四)14:00~17:00 🏚️ 地點 :  都蘭活動中心 👨🏻‍💼 講師 :   羅素玫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胡哲明 │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A. 室內課程分享 野菜作為阿美族的傳統生態知識 a. 必須是個合作的研究,需要在地世代繼承的傳統生態知識。 b. 以部落單位流傳野菜系統為傳統生態知識的特點,不同部落環境不同,食用野菜的種類不同。 c. 阿美族具性別知識分工,女性對於野菜知識掌握度較高 d. 野菜具有流動性,種子跟著人去旅行 e. 青少女訓練營,目的在於傳承知識,有野菜、農事、山海採集等課程。 f. 飲食影響菜園留下什麼菜,菜園的特性隨著人的飲食文化在改變的 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的處境 a. 外界理解的困境:菜園與野菜地景之上的知識實踐,重新解讀出原住民環境知識的內容、只使用西方科學分類來翻譯的探討方式,存在許多挑戰。 b. 內在理解與繼承的困難:原住民生態知識作為一種實踐與口傳的知識,也因為以世代經驗的方式傳承,在當今部落社會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下面臨挑戰。 c. 研究上的挑戰:野菜知識隨著世代傳遞直至今日仍生生不息,日新月異使的研究更加困難。 野菜飲食中蘊含著與女性勞動,具有一種日常性、邊緣性、韌性 a. 野菜作為日常交換物,但交換的雙方並未用貨幣來計算,交換的網絡代表了彼此社會關係的維繫。 b. 野菜所具備的飲食特性與易於交換的特質滿足了阿美族人的需求,此一特質亦能再創造出人與人之間分享的社會連結與情感的相互支持。 人與植物共伴的社會生命史 a. 傳統植物的命名多是以實用性與功能為考量,有食用功能的野菜才有名稱,而不食用的都稱為雜草。 b. 阿美族人為整理土地與園藝耕作所做的準備工作,與刻意清理掉不需要使用的雜草,產生菜園裡的物種多樣性,被視為一種阿美人與植物的特殊共生關係。 仿擬、混融與共生:從菜園到餐桌的味覺地景與韌性 a. 每戶人家的菜園具有物種組成的獨特性,菜園植物的種類選擇具有個人或家戶使用飲食地景的意義。 b. 微型市場 —— 原住民地區地方化的飲食與品系交換的系統中,具有地方性喜好和內部形成的個別消費體系,像阿美族文化中普遍且獨特的飲食喜好—苦味。 交換、日常性與社會性的實踐 a. 儀式性獸肉的送禮或小米的祭儀與知識,皆隨著社會文化慣習的變遷而消失,...

培訓課程:【海廢的下一步】

📆 時間 : 112/07/19(三)10:00~13:00 🏚️ 地點 :  台灣德福 Taiwanderful 工作室 👨🏻‍💼 講師 : 台灣德福 Taiwanderful 工作室,除透過廣播、講座、工作坊、海廢藝術創作等方式推廣永續行動理念,近年亦積極透過各部門計畫與學校合作,教導孩童建立完整的回收系統(垃圾回收分類站),協助孩童從小建立永續環境的正確觀念,再由孩童的永續行動擴及影響力。 A.課程概述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而塑料無疑為衝擊海陸域生態重大威脅之一。據統計, 2021 年有超過 1,700 萬公噸塑料進入海洋,佔海洋垃圾 85% ,透過生態系的捕食累積,海洋塑膠微粒會吸附並濃縮有毒物質,而台灣人每年透過海鮮將 1.6 萬顆微塑膠吃下肚,且市面上 83~90% 瓶裝水含有塑膠微粒。 依循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目的地準則 (GSTC) 中,自然資源管理面向之固體廢棄物準則中提及,目的地管理機關應設置廢棄物減量目標,並採取措施以消除、減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特別是一次性塑膠物品。任何剩餘未能重複使用或回收的固體廢棄物應以安全、永續的方法進行處置。 身為東海岸的一份子,我們在履行減塑或進行淨灘淨海等行動前,須重新認識對海陸域生態有永久傷害的塑膠,並建立塑膠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正確觀念。 特邀請台灣德福 Taiwanderful 工作室分享,塑膠的拆解分類與應用、如何利用隨手可得的工具輔助建立自家回收系統、如何有效地作填充材再利用等。並以 DIY 工作坊帶領東海岸夥伴轉「廢」為「寶」,創造出可以廣泛應用在生活上更有意義的資源,嘗試翻轉大家對塑膠的認知。 B.影像紀錄 團隊介紹及回收系統操作分享   轉「廢」為「寶」 DIY 工作坊